钓泥鱼(钓泥鱼视频) -凯发网娱乐

成功励志 2022-02-05 03:00:00

最佳答案

每年的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你对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多少呢?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并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1082人,珠海一指禅推拿项目传承人韩竞生位列其中,这也是珠海的第二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此外,在今年的广东省非遗名录中,珠海孙氏踩跷理筋术、大万山岛天后诞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珠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但在成为特区以前,在这世世代代生活的南海渔民,在生活生产中,留下大量浓浓岭南味儿的传统艺术、传统技艺和传统习俗。据统计,全市市级以上的“非遗”项目,就有41项。

文化习俗要靠教育延续,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珠海市文化体育旅游局(下简称文体旅游局)把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非遗传承工作的重点,为这些非遗项目配对合适的中小学,搭建官方传承基地,包括编写民俗教程、请传承人亲自教授……在珠海校园,一股“非遗热”正逐渐兴起,非遗传承渐渐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

娃娃们传神演绎鹤舞、沙田民歌

一袭白羽加身,和歌而起,时而低头觅食,时而与同伴梳羽嬉戏,时而独脚立定休憩……舞台上,几只小白鹤轻盈踱步,翩翩起舞。若不提醒,旁人或许很难猜到,这惟妙惟肖的鹤舞表演来自一群小学生。

上周末,野狸岛海韵广场,在珠海“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一场由小学生们带来的非物质文化展演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装泥鱼、醒狮、鹤舞、鸡山牛歌、前山凤鸡舞、沙田民歌……这些曾经濒临失传的本土民俗、艺术,惟妙惟肖展现在人们面前,在孩子们的演绎过程中展现出新的生机。

来一段视频感受一下↓↓

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小花旦们专业范儿十足

这次展演由珠海市文化体育旅游局、珠海教育局主办,从开展“非遗进校园”的特色学校中,挑选了14所小学、幼儿园进行展演,并将“孙氏踩跷理筋术”、“一指禅推拿”、“斗门锣鼓柜”、“唐家湾茶果”、“三灶纺织”等项目以图片形式展览。

除了人们熟知的水上婚嫁、鹤舞,珠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共有41项,其中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6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41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市级以上传承人27个,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个,省级传承人9个;全市市级以上传承基地10个,其中省级1个。

对于城市来说,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岁月留下的财富,是文艺创作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但在十几年前,这些浓浓乡土气息的文化习俗,面临的传承环境并不乐观。

“小时候,编鱼笼是每个大人必备的手艺活,后来没什么人打渔了,会装泥鱼的人越来越少。”装泥鱼项目传承人黄国富说。装泥鱼传统技艺被挖掘后,先是被编成了少儿舞蹈,在各类少儿花会演出,甚至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国际舞台;这几年,随着“非遗进校园”的进程,装泥鱼编织技艺在三灶镇中心小学和金海岸中学开设了传习培训班,由项目传承人亲自授课。现场舞台上,孩子们指尖灵巧穿梭于竹篾间,这项几近失传的技艺正重新焕发活力。

近几年,在珠海市文体旅游局、市非遗保护中心以及各区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将非遗课堂在珠海校园一步步推开,越来越多孩子家长成为“非遗迷”,主动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播中来。

三灶中心小学选送的节目《插秧歌》中,五年级的李鑫香月扮演的是一位农家少女,她和学校非遗兴趣班的十几位同学边唱边跳,插秧时节生机勃勃的劳动场景呈现在眼前。尽管不是土著,香月的非遗学习还是得到了妈妈的全力支持。“我们一家是‘新珠海人’,在珠海生活二十多年,希望孩子能更了解当地文化习俗,增强文化认同感。”香月妈妈说。

非遗入教材,传承人做老师

邀请非遗专家介绍非遗知识、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传授技艺、成立非遗传习和培训班、开展培训特色课程……目前,珠海“非遗进校园”工作已走进全市近百所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开展保护、传承和宣传活动。

近年来,珠海市文体旅游局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联动教育部门和各区文化部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直观地了解非遗,让校园真正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优秀文化人才的重要阵地和示范“窗口”。

金湾区文化体育旅游局把本土非遗文化制作成“三灶竹草编织技艺”教学视频、三灶民歌二百首、“鹤舞”教材500套,面向全区中小学发放。斗门区文广新局则将非遗文化浓缩成一本《吾乡吾土》,作为学校的特色校本教材。

每年,除了全市组织的非遗展演活动,不少学校还会自行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艺展演活动,如斗门区灯笼小学的沙田民歌大赛,东风小学、新堂小学、和风中学等学校的醒狮、舞龙和赵氏家族祭礼的展示活动,都已成为学校的特色“招牌”。

为进一步扩大传承范围,珠海市文体旅游局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鼓励传承人走进校园与师生近距离教学,在中小学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社等。

市粤剧团自2015年来开展“粤剧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全市13所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1.8万人次接受粤剧的熏陶,并在南门小学、第二十一小学、第十五小学挂牌粤剧传承基地,开展“常规课+社团课+午间课+第二课堂”等定期教育课程模式,为粤剧传承储备后备人才。

斗门区非遗进校园进驻的学校幼儿园达40余所,成立培训班、传习所和传承基地近50个,国家级非遗名录“装泥鱼”和“水上婚嫁”分别在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横山中心小学建有传习基地。

金湾区文体旅游局每年投入30万元,在区内6所中小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基地采取骨干带徒弟、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加快培养新人,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借助临近高校的区位优势,金湾区还与高校合作共建了非遗传承基地,结合学校教学内容,把高校打造成为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创新与开发的基地。目前已在珠海市艺术职业学院开展了一次三灶鹤舞、三灶编织非遗传承交流活动。

看着孩子们把民歌、鹤舞、粤剧演绎的像模像样

不由得感慨:又是一个“比不上小学生”系列!

以前不知道珠海的非遗文化辣么精彩

现在补课还来得及吗?

来得及!!

今年的“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珠海各区都举办了各种非遗宣传活动

还在等什么,快上车↓↓

【采写】曹丹龄

【图片】关铭荣

【视频】关铭荣

【作者】 曹丹龄;关铭荣

【来源】

剩余:200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