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钓着(鱼钓着钓着空钩都下不去了了怎么回事) -凯发网娱乐

成功励志 2022-02-05 05:00:00

最佳答案

夏说钓鱼,聊海外钓鱼,助钓友钓技!

浮标并无损伤但空钩入水刻度不露出水面。其原因和误区有哪些?翻译来自《日本図解り入門 基礎から始める ヘラブナ釣り入門》。

空钩调标是在不挂饵的状态下,将钓组投入水中,并保持钓组不触底,然后调整铅坠的重量。

道理很简单,在饵料未触底的状态下,若饵料还挂在钓钩上标尾就会下沉,若饵料已经溶解脱落了,标尾就会回浮到空钩时的入水位置。这一点不难理解。

但是,有时即便饵料已经脱落,标尾也会产生一定的入水幅度。宙钓时如果浮标完好无损,那一定存在什么其他原因导致了标尾产生一定的入水幅度。

在水槽里,挂上饵料在宙钓状态下实验一下的话,我们发现随着饵料的溶解标尾上升,渐渐地饵料从钓钩上完全脱落,但此时标尾却静止在半格左右入水的位置。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这也许是标尾周围的表面张力所致。在静止的水面上,表面张力抑制了标尾的上升。

此时,仔细观察一下标尾周围,我们会发现在标尾露出水面的地方,水面呈下凹的状态。虽然幅度很小,但标尾表面越是凹凸不平其表面积就越大,产生的表面张力也越大。

但是这仅仅是在水静止的状态下观察的现象,实际垂钓的时候还有表面张力之外的其他因素会导致空钩时的入水刻度不露出水面。

不管水面看上去多么的平静,水一定是在不断流动的。在面积比较狭窄的钓鱼场和鱼塘是这样,在宽广的湖泊更是这样。

钓组会受到水流的影响,尤其是母线会在水流的影响下变得松弛弯曲,这样一来母线会拉紧浮标,抑制标尾的浮力,从而导致饵料脱落后依然产生一定的入水幅度。

浮力较大的管型空心标尾受到的影响较小,一般只有半格~1目的入水幅度。标尾浮力较小的实心标有时会产生1格以上的入水幅度。

当然,底钓的时也有可能基于同样的原因出现空钩入水刻度无法露出水面的现象,但底钓时由于钓钩会触底,钩住底面的枯枝或石头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情况比较多。

除了障碍物之外,底面轻微的起伏或是泥状沉积物也会对钓钩产生阻力,从而导致标尾回浮困难,即空钩入水刻度无法露出水面。

虽然饵料已经脱落但依然产生入水幅度时,垂钓者通常会认为饵料还挂在钓钩上,于是会继续等待鱼讯,但这样最终肯定是钓不到鱼的。

所用浮标越小,越容易产生这种情况。夏季使用小浮标垂钓时,通常瞄准的是浮标稳定入水后产生的鱼讯,一般不会等到浮标回浮到空钩入水位置。主要是冬季浅宙钓时需要特别注意。

具体说来,在使用雾化饵和练饵垂钓时,通常会在空钩入水刻度的基础上加上乌冬面饵的入水幅度,以此来判断浮标的回浮情况。这样一来,就有可能误判为雾化饵持钩性过强,难以脱落,从而调整雾化饵的硬度,导致越来越钓不到鱼。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需要特别注意。

另外,在严寒时节底钓时,通常也是瞄准标尾回浮到空钩入水位置附近产生的鱼讯,因此如果发现标尾无法回浮到空钩时的入水位置,一般就可以断定再这样等下去是钓不到鱼的。

熟悉这些具体情况当然很重要,但当空钩入水刻度无法露出水面时,除了应该考虑饵料是否出了问题,还应该考虑一下水流和底面环境的影响。对策不仅限于调整饵料。

与上述情况相反,有时也会出现明明饵料还挂在钓钩上却不产生入水幅度的情况。比如双小麦蛋白饵底钓时可能产生如下情况:

小麦蛋白饵自身很轻,为了防止其漂离底面,通常将钓层设定为偏移上钩3~5厘米的位置。入水幅度很小,通常只有1目到半目。

鱼聚集过来时产生的微弱水流也有可能使小麦蛋白饵漂离底面,标尾回浮到空钩入水位置。也就是说,饵料并没有脱落,之所以空钩入水刻度会露出水面,是因为饵料在水中浮起或是子线松弛导致饵料的重力从标尾上“消失”。

双小麦蛋白饵底钓时,鱼讯通常是“噌”地一下子出现在空钩入水刻度露出水面后。所以此时并不是饵料脱落却有鱼讯产生,而是饵料虽然还挂在钓钩上但其重量已经不再反映在标尾的刻度上了。

至此我们介绍的各种情况都是在浮标自身的功能没有任何变化的前提下发生的,事实上在垂钓现场空钩入水刻度会因水温而发生变化。早晨和中午的气温差会对水温造成影响,中午气温上升,浮标的标身和标尾里的空气会膨胀,导致1目左右的上浮。

总之,饵料已经脱落却又产生一定的入水幅度时一定不要草率地认为饵料还挂在钓钩上。虽然每个人的水平高低不一,有时难以准确判断,但可以提前学习掌握一定的对策,如宙钓时使用细母线、底钓时不要长时间等待鱼讯等。

另外,当鱼讯的产生方式不正常或是次数减少时,考虑重新糅饵之前应先确认一下空钩入水调目。

剩余:200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