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六十五|哲学是什么?3 -凯发网娱乐

励志创业 2020-05-01 14:33:10

最佳答案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在讨论是在讨论哲学方法。那么,这一节的内容呢,个人以为是这本书里面可能相比较其他部分,在思想内容上,是比较深奥的地方。那么,这一部分内容呢?大体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怀疑方法。第二个方面,就是分析方法。第三个方面,就是归纳方法,第四个方面,就是智的直觉。

我们现在来看第一个方面怀疑方法,因为这一节讲哲学方法,所谓的哲学方法呢?其实就是指的是一个哲学家,在研究这些问题,我的讨论这些问题,他能够运用的方法是什么?那么,在这个怀疑方法里面,作者就提到了两种方法,在我看来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不过我们也可以简单的区分一下。

第一种方法,叫作知觉怀疑论,所谓的知觉怀疑论,就是认为我们就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当中,在这个世界里面,我们凭借我们的感知,知觉,是永远无法触达到这个世界的彼岸,永远是处在此岸向彼岸驶进的过程当中。

第二种方法,就是笛卡尔的怀疑方法。笛卡儿,作为这个西方哲学史上认识论的开创者,他特别牛逼,但他推导出来的我思故我在,这个被很多人解读为,什么主观唯心主义,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因为笛卡尔,他在怀疑一切的过程当中,最后发现还有个东西不能怀疑,什么东西呢?就是自己正在怀疑的这种思想,或者说这种意识,这种意识的能力,如果把这个东西抛弃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那么,他发现这个东西,可能是他唯一能够证明的存在,所以说,就从这个角度,作为他自己哲学大厦的确定性的根基,然后进行哲学推演,推出外物,比方说,他在他推演的过程当中能推出上帝,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我在怀疑自己的时候呢,自己的思维呢,是不完善,有限的,但是呢,在这个有限的或者说不完善,这个观念里面出现的无限完善的上帝观念,它只能是别的存在,所以,就这样一步一步推出了外部世界。

其实,不只是笛卡尔,这种怀疑方法是很多哲学家使用的,比方说,休谟他就质问,这个自然界真的有规律吗?他认为,就是我们所谓的自然规律,只不过是一类事物出现,另一类事物就伴随着出现了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源自于我们的心里期待。

然后,康德受这个启发,他就对此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就是所谓的自然规律,其实是作为自我意识主体的人,在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界本来没有这些法,是人给他设立的这些法,或者说这些规律。还有,贝克莱,贝克莱就更进一步了,贝克莱,就认为哪有什么外部世界,外部世界不过是我的感觉的集合。

罗素也认为,就是什么都可以怀疑,但是唯一不了的是我的感觉材料。所以,归结到底,哪怕是那些怀疑一切的哲学大家,他最后无法怀疑的,或者说最后抛弃一切虚幻的现象,就只是剩下自我意识或者说自我的思想,这个玩意存在了。

第二个方面,分析方法。对于分析方法,这个方面需要从两个维度具体讨论一下,第一个维度就是分析方法的这种性质。分析方法的基本性质,就是论证,把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就是说网罗起来,然后一步一步推理论证,最后建立起自己的哲学大厦。那对于概念,就思想体系的最基本单元概念,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要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所谓准确的定义,其实就是说,你要说明一个概念,你需要找其他的概念,跟他同等的概念,来说明它本身。这其实就是在揭示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一个概念从一个概念过渡,又或者说是部分和整体的这种关。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当我们开始对人下定义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另外两个概念,理性和动物,来对人加以说明,那么实际上就成了揭示人这个概念,理性这个概念,动物这个概念,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这种关系所在。

第二个维度,就是个案分析。这个个案分析,他举的例子,就是对知识的定义。就是对知识的这个定义啊,就哲学界还是很多争议的,但是大多数人都比较认同,柏拉图在这个《泰阿泰德篇》中提到的,这个对知识的定义,所谓的知识,就是已经被证实了的真的信念。

那么,这个其实说明了什么才能叫做知识,或者说知识的三个要素或者说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呢?就是自己在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在认识客体世界这种关系当中,自己会不会愿意相信一些东西?比如:我相信自己活在宇宙中,那么这个,你如果不相信的话,那你知识的第一个条件就不具备了。

那么,第二个要素,就是这个信念是真的。那么,这个信念是真的,是什么意思呢?就这个信念跟对象,或者跟这个实在世界,它是相符合的,就如果它跟这个实在世界不符合,也不能够变成知识。

那么,还有第三个条件,这个真的信念就它是能够被证实的,就这个信念呢,你得找证据啊,比较完全的或者是充分的证据,你才能证明这个信念,也就是这个真的信念,是能够被证实的。这个呢,比较麻烦,也比较复杂,作者简单举了三种方法去证实。

这三种方法呢,也比较复杂,第一种方法呢,叫做基础主义证实论。这个呢,就是说我们得找到一个基础信念作为起点或者说前提假设。比方说,笛卡尔找到的,就说他怀疑一切之后,发现就说,有一个东西不能怀疑,那就是我思,那么我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去一步一步推导,去证实。

第二个叫融贯主义证实论。什么叫融贯主义证实论呢?就他认为啊,就是没有什么基础信念啊,找什么基础信念啊,不用找。他们认为,不同的信念之间,他本身就是处在和谐的,一贯的整个系统的关系中的,这个不需要去证明。

比方说,我看到一个红色的物体,那么这个过程,就已经告诉了我,在什么条件之下,我能够看到红色的物体。那么,这个我,红色,物体,这些概念,他本身就是关系到一块的,不需要找哪一个作为基础。

第三种方法呢,叫外在主义证实论,这个外在主义证实呢,就是说我们的信念和外在事物的关系,比方说因果关系, 我之所以脑海里有红色的信念,是因为我看到的外在世界,有一个事物,他所表现出的红色,所引发的,最后,我得到这个红色结果。其实,这可以去反向推倒这种事物本身的性质,这个跟之前罗素知觉因果论类似。

不过,关于这个传统的知识定义呢,就是相当的就有很多哲学家,其实想发现其中的漏洞,举反例,想反对这这个定义,或者说,他想把这个定义弄得更完善一些,比方说,书中就举了哲学家盖特尔的故事,他就运用自己的推理方法,或者说论证来反驳这个定义,但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弄得我也是比较迷糊,还有他自己本身,这个推理过程,也有很多哲学家反对,说他这个推理过程,本身就有问题等等,所以说,这个我们就不展开讨论。

但是,不管怎么说,就是对于知识这个定义,这个问题,一方面呢,就是有的哲学家,他试图透过举反例,来反驳或者说来完善这个概念,前面举的那个哲学家盖特尔,就是用假命题来证明这个概念为假,所以有的哲学家就想排除这个定义里面,所有关于假的命题。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想证实这个信念是真的,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很麻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来就没见到谁能够去用充要的条件完全的条件去证明而这个信念是真的。

第三个方面呢,就是归纳方法,这其实上就是归纳法。所谓的归纳法呢,这个很简单,举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我们看北京天鹅是白色的,美国天鹅是白色的,非洲天鹅是白色的,所以,就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那么这就是一种空间性归纳。那么时间性归纳呢,就是说,昨天太阳东升西落,今天太阳东升西落,所以,我们推出明天太阳东升西落,这就是一种归纳法。

但是说归纳法,它其实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就说我们这种现象世界,它是一个接着一个,联系到一块的,或者说它是具有连续性这种特质。但其实这个世界是不连续的呀,因为世界上可能有黑天鹅呀,太阳也可能在几十亿年之后,就毁灭了呀,就没有东升西落呀,它本身就完了呀。所以说,在他看来就是说这个连续性啊,其实是我们主观建构的一种心理习惯,就我们习惯认为这个世界上是连续的。

那么这种方法,就是我们得到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永远是或然的,就是这个世界可能是这个样子的,但不是必然的,因为它总会出现反例。

但是这种归纳方法,在这个培根这里得到了发展,还建立起来了近代的实验科学。他在《新工具》里面,就是说根据归纳方法,我们直接去研究这个实验对象,然后研究它正面的性质的例证,反面的例证以及不同程度的例证等等,然后,就可以进一步去研究这个事物内部的不同的因果关系。

那么这种方法,其实推动了整个实验科学,这个实践科学,因为它可以透过大量的就收集样本,就今天所谓的这种大数据收集样本,然后去获得一种基于大多数事实,所得出的结论。

当然一提到归纳了,就会提到演绎法,只不过这并不是本节要讨论的重点。但是可以简单说一下,就说演绎法,其实是另外一个系统,就是亚里士多德那一套系统,就是说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先给下一个基础性的概念,然后再从概念上,进行三段论的这种推导,这种方式。

他们二者的区别呢,在我看来是一个认识能力顺序先后的区别。归纳法,是先用感官收集相关的材料,然后再进行推理。另一个演绎法,就是先运用理性直接去抽取外物最基础的概念,然后在这些概念上进行推理,这个我们在这里,只能简单先了解一下。

那么第四个方面,其实就是还有些哲学家认为这个归纳方法,也是有问题,他们倡导另外一种方法,就那些生命哲学家,像柏格森提倡的智的直觉。也就说这个逻辑分析方法,就是无论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就这种方法本身,只能成为就是分析哲学的一种手段,但是它的目的呢,是最终达成自己在所能达成的一种精神境界。

在这里,作者也分析了一下,就是我们用概念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呢,也有问题,就说这个概念本身的属性呢,就有抽象啊,概括呀,排他啊,离散等等属性,还有呢,这个概念呢,就说他是一旦成型的话,它是稳定的,固态的。但是现实事物的那个对象,它是跟其它事物完全勾兑在一块而且一起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当中,所以说,你用概念去分析是对的,但是那还不够。

你还得去达到一种,就是那种与概念合为一的那种境界,那么怎么去达到这种境界呢?是运用直觉的力量,所谓的直觉啊,在博格森看来就是一种单纯的不可分割的感受,就是说比方说,我们在研究孔子论语,仁,这个概念思想的时候呢?就是你得把自己就想象成孔子,与孔子进行心灵上的契合,进行对话交流,或者说就是古人讲的那种体证,或者说你看禅宗那种叫修证。

就是自我的身心和自己的这些理念是完全合一的,它是没有分别的,但是呢,刚一开始进行概念分析,是有分别的,但是得最终达成从有分别到无分别这种一种过程。只是,这个比较困难,我们这里也只是简单提一下,但我们可以知道的,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运用理智的力量,理性的力量,还得运用直觉的力量直觉感受的一样。

本书的第四部分,也是最后一个部分就是讲哲学的价值 ,我们经常讲哲学是无用之为大用,但是这个还是比较笼统的,具体而言的话,可能有几方面这样的价值。

第一个方面呢,就是我自己总结的一句话,我唯一能够确定的知识,就是这个知识是不确定的。就有点类似于苏格拉底所说的,就是我只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那么,这种不确定呢,这种未知,那就告诉你,你认为习以为常的绝对真理,或者说那些偏见,那些真知啊,其实你用哲学的眼光来看都会被打破。

哲学思考的问题是超越你个人现实经验的,他是这个人类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所以他的视野极为好宏大,就好比你拥有一个上帝视角一般去看待包括自己在内的这种芸芸众生,那么,你的心量或者说你的思考的深度,那就真的是处在无边无际,自由自在的过程中了。

第二个,哲学的价值体现在冯友兰先生讲的境界,即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方面,就是你对自己的思想运用逻辑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的反思,另外一方面,就是在真,正义,美等这些观念,或者说这些信念当中不断的去体证,不断的去相契合。那么,最终自然而然就会达到一种,他认为的最高的一种境界,天地境界,就是与天地合二为一,宇宙合为一那种境界。

行文至此,已近尾声。对于哲学是什么?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那句话,哲学就是爱智慧,但需要指出的是爱智慧不是拥有智慧,而是对智慧本身的不懈追求,当然,也没有人能够真正意义上拥有哲学上所谓的智慧,因为在苏格拉底看来,这种智慧只有神能拥有,而他自己确是一无所知,但恰恰因为一无所知,所以想有所知,所以能不断知。

本书导读的第一部分链接:导读六十五|哲学是什么【1】

本书导读的第二部分链接:导读六十五|哲学是什么【2】

导读六十五|哲学是什么?3

剩余:2000
上一页:
下一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