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获得启示 -凯发网娱乐

励志创业 2020-05-01 14:34:04

最佳答案

人文历史7天共学营:一起深读人文历史书籍,走进人文世界。

【7天共学营·打卡规则】

1. 每人每天在樊登读书app内听完指定书籍并分享不少于100字的听书心得在群内;

2. 分享完要点评上一位分享的伙伴并@对方;

3. 每天的打卡时间为当天的00:00-24:00,所以大家要提前安排好时间哈;(如遇特殊情况需提前向群主请假噢!)

4. 打卡押金21元,按时完成7天打卡即可退还押金,未完成的押金不退还,由群内成员共享。

【7天共学营·打卡书单】

day1:《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底;

day2:《中国文化课》/读懂中国文化精髓;

day3:《苏东坡传》/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获得启示;

day4:《宋徽宗》/更立体地认识备受争议的宋徽宗;

day5:《世界如锦心如梭》/旅行所见的美好,盛在眼中,更知在心中;

day6:《四时之诗》/从5万首唐诗中汲取精华;

day7:《中国八大诗人》/走进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陆游、王渔洋;

「day3/2020.2.9(庚子年·正月十六)·《苏东坡传》: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获得启示」

作者简介:林语堂一代幽默大师,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著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后推向海外,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豆瓣·作者简介: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会性 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苏东坡传·思维导图

day3打卡通道于2月9日正式开启,时间:00:00-24:00,听书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带这3个问题去学习:

1.了解苏轼一生及相关人物与历史事件;

2.了解苏轼优秀作品及其背景;

3.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获得启示。

#人文历史7天共学营#

day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by 小涓

写在开头,感谢作者林语堂先生用幽默生动的笔墨描绘出了一位可爱的“斜杆男神”苏东坡。苏东坡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命途多舛,却生性豁达,总是能从在别人看来特别惨的遭遇中找到有乐趣的事情去做,除了作诗词,还会研究美食,发明农具,富有爱心,做慈善等。这样的北宋全民偶像,试问又有谁会不爱呢?

本书总共分为三大块介绍了苏东坡的一生,从少年至青年时期介绍了苏东坡的成长经历,家人,以及怎样入仕的经过;接着是大事记,反对王安石变法,遭遇首次被贬出京,到了杭州,以及之后的“乌台诗案”的全过程;最后就是讲了三次被贬经过,以及在被贬期间创作出了千古留名的巨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

苏东坡是一位可爱的人,一辈子积极组织抗洪救灾,在杭州有了“苏堤”;被贬黄州,发明了美食“东坡肉”,;被贬惠州,用发明的“浮马”解决了农名弯腰插秧的劳苦,做慈善,收养弃婴;被贬儋州,发现美食生蚝......他之所以广受喜爱,不仅是因为极具的人格魅力,是文艺领域的全才,还因为他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官。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而留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day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by 樱桃

书中讲述苏东坡的一生跌宕起伏,他还是那么的乐天派和幽默风趣的人。苏东坡是走到哪儿,都会开发新的菜谱,同时闲适的生活并没有阻碍苏东坡关心民生的本愿,也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他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敬仰。苏东坡写的诗比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几句,记的上学的时,是印象最深刻几句诗,那时不理解苏东坡写含义。

day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by lufy

对苏东坡先生的认识,可能一直停留在以前课本上学习的知识上,那么浅显,但是,通过这一次,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非常可爱的东坡先生。虽然,余秋雨先生说过,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先生写得太美了,但是我却希望他写得美,因为只有一双美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才会更美,也就是这样,我才能第一次认识美的苏东坡先生。

我觉得他是一个从来不对命运妥协的人,林语堂先生讲到,有次苏东坡先生被陷害入狱,有个晚上皇帝派来一个人跟他睡觉,他竟然还能睡得鼾声如雷,真的是可爱至极,就算被冤枉,他还是过自己,不会因此慌了手脚。还有多次被贬,他也是积极对待,到一个新地方,总能和当地的人相处得很好,而且还会为当地的人带去福利。

令我最感动的一处讲到,苏东坡先生知道很多父母养不起小孩就把小孩杀掉,他知道后就开始抚养这些孩子,还对那些父母说再困难都不要杀小孩。自己被贬,自己的处境其实也是比较艰难的,但是他却依然能够献爱心,身体力行,那种爱真的很无私。这让我联想到,近期我们的疫情严重,有个六十多岁的清洁工爷爷竟然捐出了一万多块,他一个月的工资也就600多,真的很无私。

我觉得一个伟大的人要具备很多品质,从林语堂先生笔下看到的东坡先生真的拥有了太多,深入我心,我希望自己可以更多的学习东坡先生身上的品质,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day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by 小珍

一直很喜欢苏东坡,但是知道的关于苏东坡的诗,以及人生经历等比较零碎,樊登老师讲的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生平事迹 ,性格成长变化,每首诗词背后的情景非常清晰,如同苏先生人生的一部电影,为有林语堂先生这样的编辑作者,樊登读书会好平台推荐分享而开心喜悦 。

我最喜欢苏东坡的潇洒从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每一次被贬都随遇而安,并发现乐趣所在,被贬岭南 ,日啖荔枝三百颗 被贬苏州煮肉 ,饱得自家君莫管的身在何处皆有趣,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极高面对人生态度的境界

分享我个人很喜欢的苏东坡的两首诗,如同看到他性格潇洒爽朗的样子,真是让人喜欢。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猪肉颂》

洗净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day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by 壹壹

前两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脉络。其中有说到,苏东坡是北宋的文化传承者的代表之一。

现今社会,大家都在讨论,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价值是什么?这是不是一个普遍“丧的时代”?但我相信,无论生活多么残酷,苏东坡一定是那个最用力活着,创造生命意义过好每一天的人。

苏东坡三次被贬,最远被贬到海南,在那年代算是最丧的事情了,然而他依然热爱生活、自得其乐,在黄州教当地人做“东坡肉”;在惠州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句;在海南劝学,劝农,让海南人不要迷信巫术,减少屠牛现象,将牛抢救下来耕地务农,带头挖水井,让当地人喝上卫生的饮用水!

苏东坡有一首词《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中,“一蓑烟雨任平生”被今天许多人津津乐道,并不断引用。

但今天的人,读苏东坡的文字,如果忽略了他经历的苦难,以及每次面对苦难时的行动,就失去了感受当下生活的真实诗意。

生命本无意义,关键在于自己去给它定义,让它成为你想要的样子。认定一件事,坚持朝着目标出发,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里面去,那么生命的意义就油然而生了。

day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by 十月

早前,有人称呼我姐为苏小妹,我突然下意识觉得有点意思,我问为什么如此称呼?他道:不懂叫什么名字,知道苏东坡有这么一个妹妹,就顺叫苏小妹。但这号人物真的存在吗?苏东坡一家了不得,三个人同朝为官,人称“三苏”,即苏轼、苏洵、苏辙。

有一日,我寻着上楼整理高中的书本,从中我找到了多年前的一本书,那本书躺在一个破旧的箱子里,那本书集满了黄色的扉页,第一眼便认出了它,《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大概它曾经进入过我的内心。想起,我曾以热爱苏东坡为傲,却不知多年后,会渐渐消失这种相遇的情感。

再次遇见这本书,是因为它的装帧,简单的裱页,再次碰撞着这样一本书,再次从樊登老师口中听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次是如此不同,它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一本书,极喜欢这个“斜杠男神”。

曾在一处听闻,关于对东坡居士的评价:谈及东坡居士,恐不喜其者少矣。其诗词书画,造诣少有人能及;其幽默达观,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其关心百姓疾苦,至一处为官,必竭力造福当地;其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其不畏权贵,每每对之戏谑不已;其平易近人,即令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

欲言又止,虽言不足以道其一生,他像一台收割机,收割了男女老少对他的喜爱,我的内心已经深陷,默默向这个与我同姓的东坡居士膜拜,捧一杯酒,吃一块东坡肉,默默学习苏东坡的出世与入世之道,他太难了,但在他面前又都是过眼烟云,不愧是豪放派的代表。

附上东坡肉由来的故事:

东坡肉,又名滚肉、东坡焖肉,据说是由北宋文学家苏轼首创的。

苏轼在杭州做官时,遇到了一次大雨,江河决堤,湖水泛滥,他就组织百姓挖通河道,并且在西湖上筑了一道堤,防止湖水泛滥。

当地的老百姓因为这件事感激苏东坡,在过春节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来苏轼家里送肉送酒。盛情难却,苏轼就收下了这些肉。

但这么多的肉他也吃不完,他也知道百姓们为了给他送礼,很有可能家里都没有肉过年。他想了个办法,叫人将猪肉切成方块,加上调料焖熟,挨家挨户把肉分送给了百姓们。

大家感激苏轼的体恤,就把他送来的这道菜叫做“东坡肉”。

day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by 邢召静

这本书作者是林语堂,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后推向海外,是一位以英汉书写扬名海外的作家。以前只读过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今天听了这本书才了解林语堂是苏东坡的“头号粉丝”,作者去美国带了很多苏东坡的史料,完成的这部作品。

以前对苏东坡的了解仅限读书期间,学过他的诗和文,并不知其作品背景,学习了这本书才知道苏东坡是这么伟大的千古奇才——“斜杠男神”。他不仅在文学领域里素有“苏黄”、“苏辛”、“欧苏”等等称号,还是士林领袖,还是不畏强权、直言敢谏的政治家。

他既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又是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新派画家,是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书,同时他也是一个月下漫步的诗人……可是这些似乎也不能勾勒出苏东坡的全貌。

苏东坡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庙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江湖之远的豁达豪放。其精神影响着后代人,成为天上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希望有幸细细品读!感恩作者!

day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by 小树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试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些都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对东坡先生诗词的喜爱在此处已不必着墨,从古至今有许多人被他的许多诗词所打动!东坡先生的一生也可谓命运多舛,几经流放,“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发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这是六十四岁的苏东坡由惠州再贬至儋州时作的诗,他那时正值“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之困境,但从诗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心境之豁达!一直秉东坡先生处世之态度为楷模!

在如今这充满竞争与诱惑的时代,纵,风急浪涌亦无畏,风雨同舟共勉之!与君共勉!

day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by 邢召静

这本书作者是林语堂,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后推向海外,是一位以英汉书写扬名海外的作家。以前只读过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今天听了这本书才了解林语堂是苏东坡的“头号粉丝”,作者去美国带了很多苏东坡的史料,完成的这部作品。

以前对苏东坡的了解仅限读书期间,学过他的诗和文,并不知其作品背景,学习了这本书才知道苏东坡是这么伟大的千古奇才——“斜杠男神”。他不仅在文学领域里素有“苏黄”、“苏辛”、“欧苏”等等称号,还是士林领袖,还是不畏强权、直言敢谏的政治家。

他既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又是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新派画家,是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书,同时他也是一个月下漫步的诗人……可是这些似乎也不能勾勒出苏东坡的全貌。

苏东坡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庙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江湖之远的豁达豪放。其精神影响着后代人,成为天上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希望有幸细细品读!感恩作者!

day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by 西瓜

今天读到的是林语堂老师的《苏东坡传》,心里满是欢喜。欢喜理由按现在的话说是:始于才华,陷于人品,忠于一生。

初识苏东坡,缘于那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那千里共婵娟的愿望,那一尊还酹江月的风流人物,那西北望,射天狼的汉子,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芒鞋短衣,那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思量,那寂寞沙洲冷的一影孤鸿,那江海寄余生的东坡居士,……脑海里涌现出来的是个性格鲜明,乐观之上的苏东坡,在我眼中,他未曾躲在大文豪,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等一系列头衔光环背后,而是坦诚认真地把自己的人生活给世人看,给世人的子子孙孙看,敢于说知道,敢于说不知道。

文章末关于苏东坡死前场景的描述,一句“勉强想就错了”让我感触颇深。对于他,人生在世,起起伏伏,多少人和事值得去勉强呢?!而对照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是不顺从本心地生活,渐渐地远离初心,最后周遭才变成了勉强。

关于乌台诗案: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由于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遭受排挤。苏轼自觉在朝廷无法立足,于是申请外任。在神宗的直接干涉下,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之后又分别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在任职上,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像涉嫌朝廷放贷的青苗法、两浙路严苛的食盐专卖法、鼓励人告密的手实法等, 苏轼都极为反感,于是便形诸吟咏,对新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批评和讽谏。而在当时,王安石早于熙宁九年(1076年)二次罢相,变法事业的主导者已经从王安石变为神宗本人。当时变法已经成为皇帝亲自部署的既定国策,反对变法就是反对神宗的既定决策。

案件始末

起因

最先把苏轼作诗讽刺新法举报给朝廷的是沈括。熙宁六年(1073年), 沈括以检正中书刑房公事的身份到浙江巡查新法实行的情况,看到苏轼的诗稿,认为涉嫌诽谤朝政,上呈神宗,但是当时他的意见并未受到重视。

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于四月二十日到任,进《湖州谢上表》,其中写到: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句中“其”为自称,“新进”即指神宗任用的新派人物。公开地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己不与当朝新贵合作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新法“生事”的不满。

秋七月,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连上章弹劾苏轼。弹劾的导火索正是上表中的这两句话。认为苏轼是攻击朝政,反对新法。神宗及新派人物都大为恼火。后来由神宗批示后,七月二十八日,台吏皇甫僎携吏卒急驰湖州勾摄苏轼。

当时驸马都都尉王诜与苏轼交情深厚,秘密遣人告诉当时任南京幕官的苏辙,苏辙立马派人往湖州告知苏轼。当时皇甫僎快马如飞,但是由于儿子生病在润州停留半日。故苏辙人马先到,苏轼提前知道消息后立即告假,由通判祖无颇权摄州事。皇甫僎到达湖州后,态度十分强硬的将苏轼押解赴京。

“僎径入州廨,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夹侍,白衣青巾,顾盼狰狞,人心汹汹不可测。轼恐,不敢出,乃谋之无颇。”

“撰促轼行,二狱卒就直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审判

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便被正式提讯。御史台在此案中负责“推勘” (或曰“根勘”) ,也就是调查审讯,勘明事实,其结果呈现为“供状”; 接下来,当由大理寺负责“检法”,即针对苏轼的罪状,找到相应的法律条文,进行判决,其结果便是“判词”。根据朱刚所作文献指出“诗案”在审判方面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四个环节:

御史台的审讯

根据《东坡乌台诗案》记载,[注2]御史台于元丰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奏上审讯结果。即苏轼从被押至御史台的八月十八日起,直至十一月底,“诗案”都处在审讯即“根勘”阶段。审讯的结果就是“供状”,苏轼“供状”的每篇都涉及另一个人(首先是王诜,其他如李清臣、司马光、黄庭坚等),苏轼与之发生了诗文唱和或赠送的关系,这些诗文被列举出来,追问其中是否含有讥讽内容。供状分列了大约四十篇,而篇幅最大的就是跟王诜相关的第一篇。为了增强反对的力度,御史台在“供状”定稿已经提交后,还继续挖掘苏轼的更多“罪状”,尤其是与驸马王诜交往中的“非法”事实。其中有关详细的指控与供认如下:

六月,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监察御史里行舒亶又根据《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上奏弹劾说: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也指控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李定举了四项理由说明为什么应当处苏轼极刑。他说:“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接着说苏轼急于获得高位,在心中不满之下,乃讥讪权要。再次,皇帝对他宽容已久,冀其改过自新,但是苏轼拒不从命。最后,虽然苏轼所写诗之荒谬浅薄,但对全国影响甚大,“臣叨预执法,职在纠察,罪有不容,岂敢苟止?伏望陛下断自天衷,特行典宪,非特沮乖慝之气,抑亦奋忠良之心,好恶既明,风俗自革。

最初,苏轼承认,他游杭州附近村庄所作的《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的。除此之外,其余文字均与时事无关。到二十二日,御史台审问他《八月十五日看潮》里“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两句的用意,他拖到二十四日,才说是“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至于《戏子由》诗违抗“朝廷新兴律”的主旨,直到二十八日才作了交代。

当时御史中丞李定向皇帝报告案情进展。说苏轼面对弹劾全都承认了。神宗大怒,怀疑苏轼要么是受刑不过,要么是有更大的秘密要隐藏。于是问李定可曾用刑。李定答道:苏轼名高当时,辞能惑众为避人言,不敢用刑。神宗大怒,命御史台严加审查,一定要查出所有人。

到九月份,御史台已从四面八方抄获了苏轼寄赠他人的大量诗词。有一百多首在审问时呈阅,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其中官位较高的是司马光。王安石罢相的次年(1077年),苏轼寄赠司马光一首《独乐园》。御史台说这诗讽刺新法,苏轼供认不讳,御史台又找到了苏轼痛斥“新进”的《和韵答黄庭坚二首》,抨击“生事”的《汤村开运河,雨中督役》诗。前者是与黄庭坚唱和的,后者寄赠好友王诜。对于《和韵》,苏轼解释说,前四句以讥今之小人轻君子,如莨莠之夺嘉谷也,后面意言君子小人各自有时,如夏月蚊虻纵横,至秋自息,言黄庭坚如“蟠桃”,进用必迟;自比“苦李”,以无用全生。又取《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皆以讥讽当今进用之人为小人也。”对于《汤村》一诗,苏轼也供认自己确有对盐官在汤村一带开运盐河的不满,“农田未了,有妨农事”,“又其河中间有涌沙数里”不宜开河,“非农事而役农民”,“役人在泥中,辛苦无异鸭和猪”等等。

舒亶等人趁机让副相王珪检举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王珪说:“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不以为然。

苏轼任密州太守期间作的《后杞菊赋》的序言里曾提到吃杞菊的苦种籽,御史认为作者是在直接讽刺全境百姓的贫穷,尤其指朝廷对官吏薪俸的微薄。“生而盲者不识日”是讽刺科举考生的浅陋无知,讽刺考生不通儒学,只知道王安石在《三经新义》里对经书的注释。

在给王诜的诗里,有一行是“坐使鞭棰环呻呼”,又说,“岁荒无术归亡逋”,他也提到“虎难摩”是为政贪婪的象征,给李常的诗里,他确是说在密州“洒涕循城拾弃孩”,见到男尸、女尸、婴尸饿死在路边,当时确是“为郡鲜欢”。在给孙觉的诗里,有一行说二人相约不谈政治,是真在一次宴席上约定,谁谈政治就罚酒一杯。给曾巩的诗里说他厌恶那些“聒耳如蜩蝉”的小政客。给张方平的诗里把朝廷比作“荒林蜩蚻(zhá)乱”和“废沼蛙帼淫”,又说自己“遂欲掩两耳”。给范镇的诗里,他直言“小人”,给周邠(bīn)的诗里把当权者暗比作“夜枭”。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苏轼写了两首诗给他:

“敢向清时怨不容,直嗟吾道与君东,坐谈足使淮南惧,归向方知冀北空,独鹤不须惊夜旦,群鸟未可辨雌雄。”

“仁义大捷径,诗书一旅亭。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腐鼠何老吓,高鸿本自冥。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前一首最后一句取自诗经“俱曰予圣,谁识乌之雌雄”,等于说朝廷上只有一群乌鸦,好坏难辨。后一首表达自己对小人的争权争位不屑一顾。

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远亲代劳,却忘记告诉远亲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远亲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大理寺的初判

大约从十二月起,“诗案”进入了判决阶段。如果陈睦的“录问”很快完成,交给大理寺,那么大理寺的初判可以被推测在十二月初。有关了大理寺的判词,《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则将其要点概括为: “当徒二年,会赦当原。”换言之,大理寺官员通过检法程序,判定苏轼所犯的罪应该得到“徒二年”的惩罚,但因目前朝廷发出的“赦令”,他的罪应被赦免,那也就不必惩罚。

御史台反对大理寺

大理寺的初判显然令御史台非常不满,《长编》在叙述了大理寺“当徒二年,会赦当原”的判决后,续以“于是中丞李定言”“御史舒亶又言”云云,即御史中丞李定和御史舒亶反对大理寺判决的奏状。他们向皇帝要求对苏轼“特行废绝”,强调苏轼犯罪动机的险恶,谓其“所怀如此,顾可置而不诛乎”?不过李定和舒亶的两份奏状并不包含司法方面的讨论,没有指出大理寺的判词本身存在什么错误,只说其结果不对,起不到惩戒苏轼等“旧党”人物的作用。

审刑院支持大理寺

审刑院在案件审核中起到复核作用。从《重编东坡先生外集》所载“审刑院本”的结案判词可以看出,审刑院支持了大理寺“当徒二年,会赦当原”的判决,并进一步强调赦令的有效性。其结案判词可以被梳理为三个要点:一是定罪量刑,苏轼所犯的罪“当徒二年”; 二是强调赦令对苏轼此案有效,“会赦当原”,也就是免罪;三是根据皇帝圣旨,对苏轼处以“特责”,贬谪黄州。由于当时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太皇太后曹氏也出面干预:“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章惇等人亦出面力挽,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受到牵连的人中,三个人的处罚较重。驸马王诜因泄露机密给苏轼,而且时常与他交往,调查时不及时交出苏轼的诗文,且更因对待公主不礼貌,宠妾压妻,被削除一切官爵。其次是王巩,被御史附带处置,发配西南。第三个是苏辙,他曾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他并没有收到什么严重的毁谤诗,但由于家庭连带关系,仍遭受降职处分,调到高安,任筠州酒监。其他人,张方平与其他大官都是罚红铜三十斤,司马光和范镇及苏轼的十八个别的朋友,都各罚红铜二十斤。

诗案之前,自任杭州通判以来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苏轼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的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在杭州,在一首给孔文仲的诗里,他流露出对声势煊赫的官场的蔑视:“我本麋鹿性,谅非优辕姿。”不仅如此,他还替监狱里的犯人呻吟,替无衣无食的老人幽咽。他写农村田园情趣时,他起的题目却是《吴中田妇叹》:“汗流肩赤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肤浅不及饥”;他在歌咏“春入深山处处花”时也写农民的食粮,农民吃的竹笋没有咸味,只因“尔来三月食无盐”,直指朝廷的专卖垄断;他写被征调的人民挖通运河以通盐船,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他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致君尧舜”,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梦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在下棋时,他体悟到:“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他不再执著于“奋力有当时志世”而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所以当苏轼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便也可被世人所理解。他飘然独立,只愿做一只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终于能够风轻云淡的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渴望在仕宦之路上获得成功,即使有“归去”之心,也是“欲回天地如扁舟”“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他渴望在沙场上一展雄威,“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尤其在密州徐州时,其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入世精神始终十分强劲。苏轼在其政论文章中就曾一再阐发《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天子一日赫然奋其刚健之威”,能动于改革,为变法摇旗呐喊 。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认识到自己和朝廷权贵们已经是“肝胆非一家”。所谓使人追求的“浮名浩利”,对他来说已经是 “鹤骨霜髯心已灰”,只能劳神费力,再没有什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穷猿已投林,疲马初解鞍”。对那个一生仕宦起伏颠簸的苏东坡而言,他从心底发出最最真实的慨叹“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当太后允其在太湖边居住的时候,他大喜:“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他终于可以乘一扁舟来往,“神游八极万缘虚”了。久旱逢甘露,苏东坡和农人完全一样快活而满足,他写诗道:“沛然扬扬三尺雨,造化无心恍难测。老夫作罢得甘寝,卧听墙东人响屐。腐儒奋粝支百年.力耕不受众目怜。会当作溏径千步,横断西北遮山泉。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

在风格上,苏轼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有词如“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锋芒毕露;一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决不可“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来悠然而唱,而必须要“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

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虽然也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大悲叹,但更多的却是“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的小恻隐,他逃离了仕途官场的蝇营狗苟,开始静观自然:“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他越来越觉得文字难以承载内心之痛:“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他将自然与人化而为一:“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木斋先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已经十分精辟,现直接引用过来:“诗案对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不能不发生深刻影响。有人说,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苏轼由当初的“奋厉有当世志”、“致君尧舜”,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艺术人生。案前,诗人主要是深刻地反省仕宦人生;其后,他痛苦的心灵在自然的天地里找到了归宿,发现了新的人生境界。也有人说,黄州时期.“苏东坡精神寄托的对象从名利事业而暂时转移到东坡,转移到大自然。这就是对统治集团的一种疏远,这不能不无它的积极意义”。诗案对于苏轼,浑如一场恶梦。梦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苏轼从具体的政治哀伤中摆脱出来,重新认识社会,重新评价人生的意义。”

编辑/排版ⅰ十月

内容摘自ⅰ「樊登读书·厦门」7天读书共读营内容精华版

读苏东坡传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获得启示

剩余:200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