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气什么梗(长期吸氧气有什么危害) -凯发网娱乐

人生感悟 2021-12-17 16:39:51

最佳答案

心源性猝死急救领域专家苗挺

原成都市120急救中心急救科主任

急救培训是他的主要工作

3个月前

他以极其特殊的方式检验了自己的工作成果

视频加载中...

急救专家突患急性心梗 120最初以为是演练

今年2月27日,苗挺和妻子正在母亲家中过周末,他突然感到胸痛。

妻子尤燕蜀回忆,苗挺当时已经出现了心梗患者明显的症状,胸痛胸闷,人很烦燥,虽然没有大汗淋漓,但额头上已经开始冒虚汗。尤燕蜀马上提出打120,可苗挺却说观察一下再说。

在急救领域,病人处置分为“院前”“院内”两个环节。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中国每年发生54.4万例心源性猝死,在另一项数据里,这些猝死有七成以上发生在“院前”阶段。苗挺对这些数据了然于心,但轮到自己胸痛的时候,他却对要不要拨打120再三迟疑。

记者:您这样的专业人士也会这样?

苗挺:当时有点儿矛盾,如果我打了120,但打完之后胸不痛了,不是很尴尬吗?把医生白叫来了,我自己还是搞急救的。

记者:您都有这样的想法,那普通群众……

苗挺:别人更是,肯定这很容易犯个错误。

尤燕蜀:我肯定要打120,我不能等。如果他真是心梗,分分秒秒都是夺命环。之前他去培训我也会参加,听他讲过很多病人发病后觉得症状不是很严重,不及时打120。

尤燕蜀用苗挺的电话拨打了120,成都市120系统对这个手机号非常熟悉。在以往的工作中,苗挺经常用这样的方式发起演习,以验证急救系统的运作状况。这一次,他要用自己的病情来检验这个系统的运转。挂断电话,尤燕蜀拿着丈夫的手机到街口去迎接救护车。这样做,有利于救护车更快到达。

尤燕蜀:一般120接到我老公电话后,就会有反馈的电话打过来,第一句就问苗老师呢?这次也是。我说苗老师这回是真的病了,他们说我还以为是演练呢。我说不是,他真的病了,请你们快一点。

送医过程一波三折 转运前突发意外

7分钟后,救护车抵达小区门口。医护人员上楼后,先给苗挺用上氧气袋,然后当场检测心电图,初步判断是急性心梗。但躺在沙发上的苗挺却不同意立即去医院,他仍然觉得自己的症状不明显。尤燕蜀坚持不能听苗挺的想法,要立即把他送到医院。

苗挺被抬上救护车,在驶往医院的路上,他的状况急转直下,大滴大滴的汗珠出现在脸上,烦躁不安,在担架上不停翻身,鼻吸式氧气管被反复甩掉又装上。在赶往医院的路上,急救人员按照急救规程把相关信息传到了他们即将到达的医院。

经过15分钟的转运,苗挺被送进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急诊科。苗挺是这家医院第一位正式的急诊科医生,后来成为急诊科主任。调至120后他经常到这里做培训,这是他作为病人第一次回到这里。

急诊科值班医生李嘉文和同事全都参加过苗挺讲授的急救培训课程,心内科医生刘童根据复查的心电图更加明确判断苗挺所患的是急性心梗。

急性心梗治疗中,有个经典的“dtob”时间,又称门球时间,是指从患者进医院大门,到用球囊把堵塞血管扩张开的时间。国内把dtob的黄金时间确定为9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病人的救治效果就会呈指数级下降,直至死亡。急诊科要做的,是按照流程完成一系列操作,把苗挺转运到刘童手上。

李嘉文:我的职责是把病人转运到导管室,进入手术室送上手术台。但这个过程出现了意外。在我们准备转运的时候,他出现了室颤,这是我们非常不想看到的状况,我们马上开始心脏按压,然后进行第一次除颤。

四次室颤 “电风暴”出现 这是心脏疾病临终前的现象

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严重心律失常。室颤发生时,细胞电活动紊乱,心室就会像痉挛一样乱颤,以至于心脏无法泵血,从而导致人体循环系统几乎停滞。除颤仪释放出强劲的直流电脉冲,能使心肌细胞紊乱的电活动被消除。但随之而来的是心电图变成了一条直线,苗挺的心脏出现了骤停。

按照医学规程,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要第一时间做心肺复苏。而进行心肺复苏的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分钟,如果超过4分钟脑细胞就会有不可逆损害,如果超过10分钟就很难再抢救过来。

就在医护人员全力为苗挺进行心肺复苏的时候,他出现了第二次室颤。医护人员再次紧急为他进行除颤,并注射了最大剂量的肾上腺素,苗挺恢复了自主心跳。可是刚跳了十几下,又出现了第三次室颤,之后在抢救进行到将近20分钟的时候,出现了第四次室颤。

刘童:我们专业有个术语,24小时内发生两到三次以上室颤的现象称为“电风暴”,这是心脏疾病临终前的一种现象,非常危重。任何一个医生都不愿意在急诊抢救的时候遇到电风暴的病人。碰到这种灾难性的现象,很多病人没法挽救回来了。

“你们不需要跟我沟通,能想到的办法尽管实施”

急诊科、心内科、重症医学科和麻醉科的医生都已到场,心肺复苏、上呼吸机、除颤、用药物降低病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对苗挺的抢救在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团队还准备了ecmo,应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病人心肺功能衰竭,建立体外循环。

尤燕蜀:他心跳停止以后,我就崩溃了,脑子一片空白。当时他们医护就把我请出去了,跟我说你要签很多的字,有的抢救措施需要家属同意,我说没问题,你们不需要跟我沟通,能想到的办法尽管实施。

记者:你没有任何顾虑吗?

尤燕蜀:没有,如果连医院都不相信,那就没什么意义了。

“如果医患之间没有这种信任,我很难下这个决心”

抢救持续了一个小时,苗挺恢复了心跳,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此时,心脏造影和介入手术做得越早,对心肌的保护就越及时,但苗挺的心脏太脆弱,医生和家属要在等待和手术之间做选择。

记者:很多医生可能都会犹豫?

刘童:绝对会犹豫。我们要把病人安全转运到手术间,让他安全上手术台,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度过手术过程,这期间每一步都有风险,这个过程会不会出现意外,没有人能预见。

记者:作为医生怎么抉择呢?

刘童:摸心底讲,那天因为我遇到的是苗老师,他是我的前辈老领导,对我的专业技术是认同的,他的家人对我也很认同。所以为了他我愿意拼这一把,但是对于普通患者来说,如果医患之间没有这种信任,我很难下这个决心。

心脏造影显示,苗挺的右侧冠状动脉一大半被堵死。随后的心脏介入手术为他取出血栓,安装了支架。三天后,他从icu搬到了普通病房。半个月后,出院回家休养。

“急救培训要从学校抓起 公众掌握比医生掌握还重要”

事后回顾,苗挺的幸运是从妻子坚持立即叫120开始,那之后步步凶险但也步步及时。急诊室里他所教授的高级生命支持系统把他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随后,手术的及时进行为心脏恢复生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记者:在这个急救的过程中,可能每一步都需要决策果断。

苗挺:我个人认为对我的急救接近完美。

记者:过去的培训反哺到了你今天的抢救?

苗挺:应该是这样,因为我们培训确实很严格,他们都通过了我们的考试,他们完全用我教的东西抢救了我。

退休后这两年,苗挺一直坚持志愿参与急救培训的工作。在这次发病前的两个月时间里,他至少参与了18场急救培训。如今身体还没完全康复的情况下,他又投身其中。在他看来,我国心脏骤停病人的抢救成功率低,和民众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的人数少有关。

据统计,我国心肺复苏技能的普及率只有1%,而发达国家是60%,这是我国急救领域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苗挺:经历这次急救,我对心肺复苏体会更深了,我是这个技术的受益者,未来我希望急救的培训从学校抓起。如果在校的课程里都有这个内容,那十年二十年以后是不是成年人普及率就很高了?公众掌握急救知识比我们医生掌握更重要,如果真的发病,等我们医生到了就晚了。公众不普及,光靠医生远远不够。每年50多万心源性猝死患者,大多数都死掉了,很可惜,如果都能进行现场急救,我们的成功率会提高很多。

制片人丨张士峰

记者丨古兵

策划丨孟克

编导丨王惠东

责编丨王枫

编辑丨张宏飞 宋云霄

摄像丨王忠仁 杨帆

剩余:2000
上一页:
下一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