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 -凯发网娱乐

励志教育 2020-05-01 14:31:15

最佳答案

《麦田里的守望者》由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所作,讲述的是中学生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的三天时间里的经历,其中重点刻画了,其中重点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的内心世界。

我在高中时期第一次读这本书。我坐在教室的后面翻阅它。我是被它的名气吸引着买下它的,对它期待值很高。读了几页之后,我翻回去看书的封面——我在确认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是《表田里的守望者》,又或者是与那部“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是思想贫乏,感情冷漠的50年代,美国人为之倾倒”的作品同名的另一部小说。

读完一遍以后,我想我应该没有买错书。

第一次读后,我的感受是意犹未尽。我刚忍受了霍尔顿漫长的一塌糊涂的生活,才看到遇见菲比之后逐渐轻松快乐的章节,我不愿意故事就这么快的结束,我想霍尔顿真可以找一个好地方开心的活着。可惜欢乐的故事讲到这里戛然而止,童话在“幸福生活”的前一段结了尾。霍尔顿最后回了家,生了一场大病,病号之后也不知道又要被送到哪个学校去。

当然,关于这本书之所以是名著的原因,也就是它想表达的东西,我没有看懂,因为第一次看它的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准高三生,“把这本书读完,自己高考语文就会多考一分”,抱着这样的心情读书,书中的很多细节,我无从察觉,作者在书缝里说的悄悄话,我也听不见。这其实也是给后来的我提个醒,读书应该求精细,不求速度(除了高考),速溶的咖啡没有手磨的香,差不多是这个道理。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不管是谁,能耐着性子看这么多我的废话,不管你是骂我,还是觉得无所谓,我得说谢谢你。《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的尼克说,人人都有一个主要的优点,而他的优点就是诚实。这和我的优点很相似,我在现实世界里不排斥说谎,但我在写东西的时候十分诚实,我想到什么,就把什么写下来,这不是凑字数——虽然我自己都快要这么以为了——这只是因为我是话唠,而且思维极易发散。可惜好像散文的门槛就是一定要文笔美的不像话,不然我的小作文标签一定都是散文。所以我对所有耐着性子看到这里的人道谢,但是我也要说,这不是盈利性的文稿,也没什么教育目的,我差不多就是写给我自己看的,我开心就最好,当然,如果有领导愿意给我一点改进的意见,我不胜感激,毕竟在文学上有所进步,比单纯的畅所欲言,更能使我快乐。)

第一次喝了速溶咖啡之后,我心下不快,也是最近又对这本书进行了更深入的解读

这本书里有两段话,十分重要,一段是霍尔顿的一个老师——安托尼奥,在纸条上写给他的:“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轰轰烈烈的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而谦恭地活着。”这句话让我想到一段时间前看的另一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本,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家财万贯,有的人一辈子贫困潦倒,人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剧本,你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弃演,一个就是把自己的剧本演好。这句话告诉我们,活着往往比死亡更难,当然,为了什么而活着?我现在给出的答案也只有爱我的家人和朋友,我还在寻找其他支持我活着的理由,找那些能让我生活闪闪发光的东西。

第二句话,是主人公自己说的,大意是:“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除了我,我的职务就是在悬崖边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是在表妹菲比的聊天时说出这段话的,这段话是他内心真实的渴望,在书里他却只跟表妹菲比一个人说过,可以看出主人公其实没有几个能交心的朋友。他讨厌他的室友,讨厌他的老师,而离家出走的举动,说明他与家人的关系也不是特别和睦。可能是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或者成绩不好导致在学校没有获得他人的认同感,也或者是他主动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总之有多种可能的因素,让主人公的内心很孤独,感到不被理解和包容,只有他的表妹菲比成为他吐露心声的对象,因为菲比是个懂事又可爱的小孩,她的世界是纯粹的,简单的,可以为了陪着喜欢的哥哥就拉起比自己还大的箱子,离家出走。霍尔顿喜欢菲比,喜欢她身为孩子的善良天真,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因为悬崖下面就是现实的社会,是大人们的世界,他想拉住每一个要掉下悬崖的孩子,因为他想守护住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其实我想他可能更想成为麦田里那几千几万个孩子中的其中一个在它要落下悬崖的时候,能有人拉他一把。

霍尔顿是个爱想象的孩子,他想要的麦田其实更像一块世外之地,像陶翁笔下的“桃花源”,都是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希冀。不同的是”桃花源”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希冀,而”麦田”更多的是对个人人生的渴望,他希望像个孩子,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不是慢慢长大,然后“上学,工作,看无聊的报纸和电影”,他排斥悬崖下的生活,但这样的想象终究是空中楼阁,孩子总会长大,在社会生活中需要交际的艺术,需要懂一点点人情世故,或许也会过上他认为的”无聊的”生活,从这个方面来看,霍尔顿是可悲的,因为现实里难有他梦想的容身之处。

正因如此,我一度猜想,霍尔顿想过去现实以外的地方,但可能是他老师的纸条,或者是菲比的纯真与温暖打动了她,让他选择了”谦恭的活着”。

此外,我从这本小说里学到的并不止这些。为什么我第一次读认为这是中二少年疼痛青春录,而再读却能发现一个,不满于现实,不安于世俗,内心孤独,却向往天真,纯粹,自由自在,热爱想象的灵魂?因为我在成长中明白了换位思考,我从当年捧着书的旁观者里脱离,进入主人公的身体里,见他所见,想他所想,两个年龄相近的人,身上总会有某种共通之处,比如处于少年时期的不安,与对世界的恐惧,还带着一点人心的懦弱,和蛋壳一样的自尊。这些都让我能更一步走近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当然,我选择跳下了悬崖。

其实我认为或者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丰满生动的角色个性,某种程度上映射出作者的个性,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杰罗姆在写文书后避世隐居,我想他如同霍尔顿一样,厌恶着世俗的无聊生活,向往孩童的简单纯粹,自由自在的世界,于是离开了人心繁杂的地方,去别处寻找他的麦田。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

剩余:2000
上一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