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再大的学问也只需自身上求 -凯发网娱乐

励志教育 2020-05-01 14:32:21

最佳答案

《学而第一》:再大的学问也只需自身上求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在孔子看来,最大的学问在“做人做事”。而一切与“做人做事”学问相关的研习都有一个根本的方向。

这个方向在哪里?

闲坐时,孔子让子路、冉有、公西华分别谈自己的人生理想。

子路性子急,言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意思是用三年治理好一个大国,使之“政通人和”。

冉有是个机会主义者,一看老师没有肯定子路,便顺着话说,自己的理想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意思是说,我的理想是治理一个小国,用三年时间让人民富足安乐。

公西华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意思是说,我没什么大理想,但我可以学着做个小相。

孔子的这帮弟子,把心思全放在了邦国大事上。他老人家是因材施教、按需教学的,自然不能放下邦国大事顾左右而言他。

所以,在《学而》篇,孔子专门讲了“道千乘之国”的问题。也就是如何领导、治理一个大国?

如何领导、治理一个“千乘之国”呢?

《礼记·大学》有现成的答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人做学问是有路径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问题是这帮弟子都老大不小了,比较着急。懒得从格物致知而起了。并且,此后一千多年后,中兴了儒学的大师王阳明在开悟前,就因为对着竹子——格物,格得吐血也没有格出什么真理来。而后,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将儒学重新发扬光大。

连聪明如王阳明的大师都无法格物,这种由“格物”而起的做学问的路径显然也在困扰着孔子当时的弟子。于是,他老人家给了个简便算法。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三个短语,每个短语都有两部分组成。“敬事”是以我为主,我满怀敬意,恭恭敬敬地做我该做的事。“而信”以心中的“人”为主,时时刻刻不能忘记要求的他人(人民)的信服。

同样的道理,“节用”是对我的自我约束,“而爱人”以心中的“人”为目标,勤俭勤勉的自我约束,是为了爱我的人民,从而赢得人民的爱。“使民”是我的行动,“以时”是对天道规律的尊重,是对民力爱惜的具体体现。

一句话,心中要时刻想着“人”,要将人民放在心上。然后才能“使民”,才算“爱人”,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人和了才有政通,才能走进政通人和的良性循环。

既然你来不及格物参透人生大道,只能给你们快餐式的“简便算法”——心中有“人”,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自己想要实现的“人生抱负”才能得以实现。

“简便算法”毕竟是简便算法,若要穷究其中的道理,最好还是回到“格物致知”的根底上去。

回到孔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末期,战乱四起。一帮追随他求学问的弟子,无不以匡扶天下正义,兴国安邦为人生使命。眼中只盯着乱成一锅粥的世界,试图从孔子他老人家那里求得息战平天下的大道。

孔子能不紧不慢地将他们的眼光重新导引到自己身上,使之明白“学问仍需自身上求”的道理已经是电光火石一般的点化了!

学而第一:再大的学问也只需自身上求

剩余:2000
上一页:
下一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