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暴力 -凯发网娱乐

励志教育 2020-05-01 14:32:23

最佳答案

这还是补了一篇很久之前的残稿。

上一次读了兰道尔·柯林斯的《文凭社会》,好像有点喜欢上这个微观社会学的老头子了。

每天的新闻里,暴力可能和贫困、种族或意识形态仇恨、疾病蔓延等特定情况联系在一起。大暴力各种先进武器轮番上阵,各方对土地等资源展开激烈争夺。小暴力如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等,恃强凌弱,仿佛校园、家庭退回丛林时代。

在微观社会学领域,柯林斯认为暴力情景是由紧张和恐惧的情感塑造而成的。

由于冲突性紧张,人们开始诉诸暴力,暴力始于人们的恐慌性进攻。在各种各样的暴力冲突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无疾而终。在这些情景之中,大部分人都表现得像马歇尔研究的士兵一样,只是让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去实施暴力行为,而大部分人都在放空枪,或者并没有开枪射击。

在我读过初中三年的学校里,有各种“混社会”的学生,虽然是形成了不同的团团伙伙,即使有矛盾却也很有校园暴力的发生。当然除了极少数极端的情况,某些高年级或者是身强力壮者仗着自己年级高或者是体力优势,在校园内称王称霸。而两方对峙的情况下,其实也很少有暴力发生。

在我们所经历的一般的暴力情景中,我们可能会觉得暴力来源于愤怒。可是当我们真正去观察暴力情景的录像回放时,我们会发现暴力发生时,暴力参与者的脸上表情都是恐惧。

这就是兰德尔·柯林斯在他的另一本围观社会学著作《暴力》的主要研究成果。

事实上愤怒只存在于暴力发生之前,而且大都是受到控制的情境中,彼此之间保持一段距离并且相互虚张声势。这就很想在古代,交战双方互相叫阵叫骂。

柯林斯将愤怒之中的情绪称之为冲突性紧张/恐惧,冲突本身制造紧张,在紧张的氛围里会让人变得虚弱,扭曲人的感知,让人心跳加快,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进而导致人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

这也就解释了梁歪一个规律:当暴力发生时,他通常显得软弱无力。

当人们瞄准他人开枪时,大部分都无法命中目标,而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一枪爆头,子弹会差得很远,有时甚至会误中友军。而根据日常的数据,近距离的射击则是非常不准的,自然电影里的情节又不符合常理了。两米之内的射击准头非常不准,因为这正常的社交距离让这一切变得困难。看到敌方的面孔,同时被敌方看到,这制造了战场上最大的紧张感。

那为什么暴力还能制造出伤害呢?柯林斯认为关键在于出现了不对称的冲突性紧张。如果一方让受害者进入高度紧张和无力的状态,同时让自己不至于紧张到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那他就赢得了上风。

与其说暴力行为是身体上的冲突,倒不如说是情绪上的对抗。只要能获得情绪上的支配权,那也就获得了肉体上的支配权。

我们的肾上腺素是一种“要么逃跑要么进攻”的荷尔蒙,如果对方看上去软弱可欺,流露出恐惧、无力的状态,或者暴露出了自身的弱点,那么这就很可能引发作者所说的“恐慌进攻”。

最终引向暴力行为。

感觉社会学是个有意思的学科,关注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还在毕业前夕,教授《高级英语》(我们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的教授建议我去做社会学的研究生了。

可是关注凯发网娱乐的社会,看看我们这个社会上的而一些现象,再去读读关于这些现象的研究或者是文学作品,这样可能才更有兴趣吧。

如果是专门的去做研究,那就像专门的去学英语专业,反倒是一件痛苦万分的事情了。

笔记暴力

剩余:2000
下一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