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茶叶是什么梗(茶叶妹是什么梗) -凯发网娱乐

励志教育 2022-01-02 00:41:06

最佳答案

在网上总能看到一些茶友痛心疾首道:现在年轻人总喝碳酸饮料、咖啡、奶茶什么的,就是不喝茶,完了完了,中国的茶文化要断档了!然后泡上一壶金骏眉,咂咂嘴继续伤感。

确实,30岁以下的年轻人里头,喝茶的就是不如喝碳酸饮料、果汁咖啡和奶茶的多,但要说断了茶文化,那纯属咸吃萝卜淡操心,到了一定岁数自己就喝上了。

我20来岁的时候,从来不会主动泡茶喝,就连自己家的崂山茶也懒得碰,都是老爹泡完了我过去蹭两杯,喝完吧唧吧唧嘴就走,接着拿起我的最爱——康师傅冰红茶咕咚咕咚几口,每次都把我爸气得够呛:你说你小子成天喝这些东西干什么,喝个茶不好吗?

自己主动喝茶还是28岁之后的事了,没办法,体重从150斤到了180斤,不敢喝高糖饮料了,但喝白水太痛苦,加上也不像20岁的时候追求味觉上的刺激,反而觉得茶这种淡泊宁静的饮料真不错。

不过,其实以现在的主流茶文化现状来说,年轻人可以理直气壮的反问一句:喝茶这事对年轻人这么不友好,我凭什么要喝?

具体不友好在哪?就两条,一是要做到懂茶非常困难,二是年轻人的话语权缺失,也就是茶这东西跟我们年轻人没啥关系。而且这两条相辅相成。因为不懂茶,年轻人参与不进去,没有参与感也就更不会有兴趣去研究茶叶,从而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茶叶的水太深了

中国的茶叶,太复杂了,绿、黄、白、乌龙、红、黑6大种类再加上个花茶,光有名气的绿茶就有200多个,你就把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搞明白了就不错了,更别说其他茶类了。要是有人说,中国几个有名的绿茶我基本都搞明白了,先别说别的,我就得诚心夸人家一句,真土豪!这就是凡勃伦所说的“有闲阶级”!

不过即使想要弄明白一种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就比如有个年轻人说我要学着喝西湖龙井了,预算就400块钱。没问题,你选吧,选谁家的?是选西湖、贡牌、狮峰还是卢正浩?狮龙云虎梅5大产地你选哪个?

性价比低点了?去茶农那里买那更麻烦。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年轻人只能一家一家的试,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终于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款。

可年轻人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票子去试错呢?

选择困难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大部分茶叶有名茶而无大品牌,市场非常混乱,导致茶叶的水非常深。我刚才提到的西湖龙井,已经属于大品牌较为集中的茶叶了,很多茶叶的品牌更多,几十家茶叶品牌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就好比我们崂山茶,就1000多吨这么点产量,光茶叶协会里的有点规模的企业就有20多家,还不算其他小茶厂。众多的品牌让很多年轻人无从下手,大部分情况下只能知难而退,懂茶的门槛太高了。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只要这个年轻人确实对茶叶感兴趣,不用教,他自己就去钻研去了。

关键是如何让年轻人对茶叶感兴趣。

茶叶大师们的反作用

在大多数年轻人看来,茶叶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东西,是中年人老年人的专利,那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因为老头们垄断了茶叶的话语权,他们没有参与感:好茶产自哪里,怎么做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喝,都是爸爸爷爷说了算,其代表人物就是各个茶叶品类的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有他做的茶叶才是好茶,值得去喝,而且说的云里雾里,玄乎的很。

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1、30岁以下的年轻人,尤其是90后00后,独立思考的能力远比前辈们要强,他们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向往自由与尊重,不盲从权威,甚至反权威、反传统,总是听这些老者们对茶叶夸夸其谈,不仅不会感兴趣,而且会心生反感,他们甚至会恶搞这些说辞,用嘲讽的语气来重新解构这些话。

就比如这句大名鼎鼎的“好听吗?好听就好茶啊!”

这句话在年轻人那里,活成了一个互联网世界的梗:“好听吗?好听就好xx”,搞笑用的。

另外一点,推举这些大师出来,其本意根本不是降低茶叶的认知成本,从而普及茶叶的流行,而是通过“手工茶”,“大师茶”,“古法”等提高茶叶逼格,移默化的强调“稀缺”性,最终推高茶叶价格,让年轻人心生警觉,认为茶叶是复杂、昂贵无比的饮料,自己根本消费不起,只属于自己爸爸爷爷辈们的成功人士,还是自己喝可乐划算。

有人说正是因为茶叶的价格高,导致年轻人负担不起,才导致年轻人不喝茶的。其实茶叶的价格不算高,买一杯奶茶一般是10-20元,500元一斤的茶叶就算是很不错的了,泡一次3-5克,最少能喝100次,一次5块钱,比喝可乐能稍微贵一点。你要觉得买一斤太贵,可以二两半一两的买嘛。

上文我说中国茶叶文化不会断,因为只要年轻人熬成中年人,变成了“自己人”,这茶文化不就续上了吗?

为什么大师们如此重要

大师们的不断涌现,是市场的需要,所反映的问题本质就是:在中国,茶行业很难做到标准化。

既然做不到标准化,那只能依托人的作用来为茶叶的品质做背书。这就非常麻烦,因为只有做到品质的标准化,才能完成品牌化,只要有了行业标准,门槛就有了,这个门槛在商家们的相互竞争中不断抬升,从而淘汰掉弄虚作假、实力差的玩家,让整个行业越来越健康,让品牌越来越集中。

就像现在的汽车行业一样,过去借着市场的红利期,大大小小的汽车品牌不知有多少,但是随着市场的饱和,二混子逐渐出局,几个强势的国产品牌开始瓜分市场,资源也正在集中,这是成熟市场原本应该有的样子。

但因为茶叶受制于产地的地域限制,每家所拥有的茶园并不是很多,因此产量上不去,而且茶叶的季节性、产区不同的生长环境,导致了不同时期茶叶的味道有很大差别,进一步加剧了品质的不稳定性,比如西湖龙井只有杭州那1万多亩地能产,一年就300多吨,而且还可细分为多个产区和不同的采摘时间,做不到品质的统一,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购买成本。

不能标准化成产,这才给了大师生存的空间。

不能标准化生产,又阻碍了中国茶企的壮大,反应在资本市场,就是上市的茶企数量凤毛麟角。而大师们的出现,恰恰不利于茶叶标准化的进程,因为第一标准化强调的是科学生产,不是个人经验;第二标准化的目的是规模化生产,产量上来价格才能下去。

而大师们则强调茶叶的手工稀缺性,普通师傅一天手工撑死了能搓个4、5斤成茶,成本可想而知,但有些大师效率就高了,一天能炒200多斤,要不说是大师呢,要是全国这样的大师能多一些,标准化手工生产指日可待啦!

大师茶和标准化是对天生的冤家。

打着“红旗”反“红旗”

想要让年轻人喝茶,第一是让年轻人轻而易举地寻找到心仪的茶叶,好比是选个手机,就苹果、华为、小米这几家可以选,我不用那么费劲;第二条就是保证茶叶品质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不管我什么时候买这个茶,都是一个味,这样我买起来才放心。第三价格不能太高,要是营销做的再好一些,比如利用偶像的示范效应,来吸引年轻人尝试喝茶,那喝茶的年轻人一多,饮茶潮流也就形成了。

别觉得这件事难于登天,咖啡这种不加糖奶如同中药一般的舶来品,不也让如此多的年轻人趋之若鹜吗?喝咖啡多潮、多小资!咱们自己的茶也能,大不了也放几块方糖嘛!

要做到这些,就得标准化生产,目前来看可行的方法有一个,是拼配。

拼配茶,中国茶的未来

拼配茶是立顿的看家绝技。拼配技术得益于二战后食品科学快速发展,立顿成立了茶叶研究所,调集大批茶叶专家和调茶师,成功研发出拼配技术,从而使茶叶的品质变得稳定。

也就是说,不管这茶叶产自斯里兰卡的还是肯尼亚的,不管你在北京买的还是在澳大利亚买的,同一款产品这味道都是一样的。

拼配法的最大作用,就是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的生产,也就是说,立顿突破了限定产地有限产量的藩篱,将产量几何倍数的增大,从而让立顿可以有能力走出英国,全球销售。

同时这也让消费者降低了选择成本,因此有很多年轻人喝立顿。

这也就是7万家茶企销售总额卖不过立顿一家的缘由。

中国现在有茶企把这招学来了,而且学的挺好,已经推出了拳头产品,我之前也介绍过,一个是凤牌的经典58,一个是大益的7572,每年出货量巨大,无数茶友会给新人推荐这两款茶,因为保险。

这两家都是大茶企,而且是各自茶叶品类的龙头企业,他们的拳头产品都是拼配茶,可见拼配技术的能量确实能让茶叶产品有质的变化。

尤其是大益的7572。我是很佩服普洱茶的商家的,尽管很多时候存在过度炒作的问题让人很不屑,我之前也写文章批判过,但他们的营销理念真的很先进,现如今大益的7572的定位是“评判普洱熟茶(普饼)品质的标准产品”,这个定位真是太绝了,因为它解决了饮茶界一个千古难题:好茶到底应该是什么味?

我给你立一个标杆,味道比我好的就是好茶,不如我的就是孬茶,再也不用担心被骗啦。

更牛的是大益的实力让别人认可了这个产品的定位。

所以喝茶萌新们会首选这个茶,老茶客们也会选这个茶,因为品质有保障而且还不贵,当口粮茶正合适。

这两款茶都靠品质说话,大师的影子也没见着,这才是茶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实每一种茶都应该有一个标杆产品,以后谁创造出这个标杆,谁就能做大,最有希望的还是那些已经有品牌知名度、有实力的大茶企。

只有标准化生产,降低饮茶门槛,年轻人才能轻松地接触茶叶,在自己的圈子里形成潮流,这样一来才能有更多的90、00后们成为茶友。

当然啦,不能一棒子把大师们都打死,他们还是可以发光发热的,毕竟有些人就追求昂贵的茶叶,那是人家自由,谁也拦不住。

但主流产品必须标准化,否则中国茶也别想征服年轻人走向世界了。

明年我们也得研究研究拼配技术了,万一成了,我们茶厂就有可能一统崂山,千秋万代啦。

(原创不易,如果大家喜欢咚咚写的文章的话,欢迎点赞、转发、收藏、评论,谢绝转载,谢谢!)

剩余:2000
上一页:
下一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