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玻璃什么梗(我的玻璃球什么梗) -凯发网娱乐

励志教育 2022-01-02 00:43:00

最佳答案

蒂姆·伯顿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差不多10年前就看过,当时是惊讶于导演的诡异风格和想象,也赞叹约翰尼·德普的演技。最近再相遇,是陪孩子读书,给孩子读罗尔德·达尔的小说原著《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每次睡前读书当然是读不完全本,孩子天性善变,对东西也难得有忠诚度,每次自己挑来听的书都不一样,就像猴子掰苞谷,随看随丢。床头的书柜上,“未完本”高高好几摞,从低幼的纯图画《好饿的毛毛虫》,到高深的《十字军东征史》,毫无风格可言。这本《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却是我一读之下,心里为之一惊,宛如初见般倾心,于是为了私爱,一路“诱拐”着孩子坚持读下去,上周末的家庭影院环节,我硬是带娃重看了回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好在,“查理”的故事是个宝库,不同的人都能在里头找到自己的心头好。孩子能被拿到奖券、参观工厂的情节一路吸引下去,旺卡先生乘坐玻璃电梯撞头的梗,是他津津乐道的笑点。而我也是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扮演着无趣又无聊的父母,硬生生把这个童话看成了教育片,不时地宣讲着大道理,“你看,妈妈叫他不听,旺卡先生叫他也不听,掉河里了吧,被管子吸上去了吧,大人说的话,是不是要听”“她老是要这要那的,被推进垃圾堆了吧,小孩子不能老是一直说‘我要,我就要’吧”。但是,说着这些的我,是多么不发自内心。

此时的我,和10年前的我,遇到这部童话,心境已大不同。再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已是全程无笑点,内心深深为作者深埋于文本中的残酷而打动。天寒地冻,比贫民窟还差的漏风破房子,查理三代蜗居其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卧病在床,无助地活着,这不就是老龄化社会的普遍现象吗?查理爸爸上有老下有小,守着微薄的薪资而不可得,被自动化机器取代,丢掉了简单的流水线工人的工作,这不就是失业大潮的真实吗?面对有人掏钱买彩票,外公说:“外面的钱多的是,每天都在印,如果因为这些俗气的东西放弃只有一次机会的金券,一定是个笨蛋。”可是,贪吃的男孩、予取予求的女孩,不就凭着“俗气的东西”而吃穿不愁,而可爱的查理吃都吃不饱吗?这是工业社会中底层家庭的悲哀生活。无米下锅,妈妈说:“没事,我在加点水,汤做得稀一点就好了。”那又能怎样?就算查理获得了金奖券,生活依旧无解地残酷。

很多经典永流传的童话,在美好、甜蜜、善良、幸福的糖衣包裹之下,内核都是一味黄莲。《灰姑娘》的末尾是王子和灰姑娘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成年人知道,两人结婚后,会因为阶级不同而矛盾不断,也可能会因为婆媳问题而摩擦。作者知道的现实,是那位金发碧眼的辛德瑞拉,在战争中不幸被俘获卖为奴隶。《睡美人》里女孩被吻醒,成年人知道,睡美人是通过自我沉睡的方式,来逃避男权的压迫,用一首歌描述就是:“我不想,我不想,长大。”《白雪公主》公主的幸福生活,成年人知道,失去母爱的女儿是多么凄惨,故事也是改编自16世纪巴伐利亚贵族玛格丽特·冯·瓦尔德克的悲剧人生,哥哥雇佣小孩子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孩子成了严重畸形的“小矮人”,她被继母送到法庭,最后被毒死。

儿时不懂童话苦,读懂已不再童年。生活是一道无解题,童话书给出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解读,你可以看到里面的善良、美好、真诚,但只有成年人才能领会到其中的残酷、凄凉、虚伪。对于成年人来说,读懂童话书,是一种心态,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是要在黑暗中看到光。而优秀的成年人,就是罗曼·罗兰被传颂的那句:“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

剩余:200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