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号加d是什么梗 -凯发网娱乐

励志教育 2022-01-02 11:59:04

最佳答案

视频加载中...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姜还是老的老。”

“我上次听到这句话,还是在上次。”

不知何时起,“评论区”开始出现类似的语句,他们似乎说了点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说。这类毫无意义却又挑不出毛病的语句,被人们戏称为“废话文学”,热度席卷全网,甚至在经典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也被扒出。

有人说,“废话文学”是对无用信息的讽刺和对抗;有人说,它与“绝绝子”“yyds”一样加剧着年轻人语言的匮乏。“废话文学”这个“梗”,该如何看待?

a 盘点

这些“废话”你听过吗?

“废话文学”语录:

同义词转化型:

这西红柿有一股子番茄味儿。

这手,和巴掌一样大。

单位换算型:

七日不见,如隔一周。

十年磨一剑,五年磨半剑。

重复叙述型:

你要开心,这样就不会不开心了。

三人行,必有三人。

首尾矛盾型:

如果夏天不热,那还挺凉快的。

美食博主:让我们切一个厚厚的薄片。

“废话”应用模板:

面对突然到访的亲戚——

“你父母没在家?”“对,他们出去了所以不在家。”

面对挑剔的甲方——

“文案还不够高级,要在悲伤的基调上再欢快一点。”“抛开您说的内容来说,我完全赞同您说的内容,马上改。”

面对密集的催婚——

“你什么时候结婚啊?”“等我结婚的时候就知道了。”

面对熊孩子家长——

“他还只是个孩子,你不会跟他计较吧?”“但凡你有点素质,也不至于一点素质都没有。”

b调查

“童年经典”也不爱“好好说话”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朝堂上怒斥大臣,“看看你们这些大学士,哪一个不是当朝大学士?”

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问老伯比丘国为何改名为小儿城,老伯认真回答“原本啊,这比丘国,如今改名小儿城了。”

正是这种“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造成的喜剧效果,让“废话文学”迅速流行。

近日,我们发出了关于如何看待“废话文学”的调查问卷,受访者中78.07%年龄在45岁以下,男女比例较为平均。受访者中52.63%表示偶尔听说和使用“废话文学”,42.98%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听说和使用,仅4.39%表示从未听说和使用过。

在了解“废话文学”的有效人群中,61.47%表示这只是一种跟风娱乐,69.72%的受访者表示这是与朋友的社交话术之一,63.3%的受访者说某些场景中“废话文学”真的有用,50.46%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对垃圾信息的讽刺。

c背后

用“无聊”对抗“无聊”

“刚开始是为了好玩,跟风模仿‘废话文学’,但后来我发现废话在有些时候真的很有用。”

“95后”市民孙颖认为,“废话文学”实际上是对无用信息的一种反击。“‘废话’最经常出现的地方,就是某些无用的博文或者短视频下面。我们花费了时间,却发现根本没有任何收获,所以会用‘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来吐槽。”孙颖说,在从前“车马慢”的年代,人们用信件来互诉衷肠、交流信息,追求一句话承载的情感和内容越多越好。而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信息占据了人们的生活,为了流量,有许多创作者更加看重噱头,却对垃圾内容容忍度极高,“废话文学”便是一种反击。

其实“废话文学”在生活中也有体现。开会的时候听别人喋喋不休讲了几个小时,却没有什么真正能对工作有帮助的内容;网上购物被坑,收到客服一串语句冗长却含糊其辞的推脱;并不相熟的亲戚过节往来,用一堆客套话塞满尴尬的见面……“废话文学”实际上是一种社交策略,以一种戏谑的口吻表达某种不满,含蓄中还夹着杀伤力,“用‘无聊’来对抗‘无聊’。”孙颖说。

您怎样看待“废话文学”?53.51%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年轻化的社交语言,47.37%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娱乐化的“野生文学”,42.98%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对抗无用信息的一种方式。另外,相对温和的吐槽和反击、对现实场景的讽刺,也是大家赋予“废话文学”的属性。

d思考

“野生文学”玩梗需适度

除了“废话文学”外,最近“发疯文学”也很火,用“琼瑶式”歇斯底里的大段文字去轰炸磨蹭推脱的客服极有成效:“你为什么不回答我?为什么又用话术敷衍我?我讨厌透了,有个发疯的猛兽在撕咬我的心,你在乎吗?你不在乎。”有人得以提前发货,有人要到了积压的押金,还有人收到店家“发疯文学”式回复,虽然问题没有解决,但“用敷衍对抗敷衍”快乐无边也不至于驳了对方面子。

在信息获取和观点表达日益便捷的今天,类似的“语言狂欢”频繁涌现。2020年,“凡尔赛文学”被收入《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词;2021年,“废话文学”“发疯文学”“丫头文学”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加入“野生文学”目录。

也有部分网友在玩“梗”之余不禁担心,这样有话不好好说的互联网环境,是否会让语言变得空洞和匮乏?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7.02%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文体会引起语言、词汇匮乏,42.98%的受访者认为不会。

山东省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徐清源认为,如今“野生文学”在年轻人之中盛行,也为大家敲响了一个警钟。

“像‘绝绝子’‘yyds’这样的用语,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年轻一代语言匮乏,并逐渐丧失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美的表达,我个人不赞成不分场合和对象地广泛运用。”徐清源表示,“废话文学”“发疯文学”归根结底是一种网络时代的“玩梗”,而并非真正的文学,年轻人在“玩梗”时应该适度,并明确区分“梗”与“文学”的关系,不要忽视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

街采

市民李先生

我平时不太会用网络用语或“废话文学”,我觉得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没有规范化语言明确,让人有一种看不懂的感觉。而且长此以往,很可能造成语言、词汇的匮乏,我不支持大家使用。

市民王女士

最近我挺喜欢用“废话文学”或缩写的,因为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能更好地表达那一刻的情绪,有一种“自带表情包”的效果。但我建议对此进行一些规范,以防青少年沉迷其中。

市民王先生

我发现大家很喜欢用这类网络用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跟风,建立与朋友之间的共同语言,这是无可厚非的。不过我觉得还是应该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使用规范化语言。

市民陈先生

我觉得用网络语言的大多是“00后”,他们聊天的时候图省事,我就不经常用,因为大多数都听不懂。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缩写或“野生文学”只是娱乐,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微观点

要重视语言的规范性

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陈静

对于像“废话文学”“yyds”“绝绝子”这样的网络“野生文学”,他们的出现有具体的社会原因,例如年轻人在打游戏过程中,为节省交流时间,使用缩写语言。

我认为这类语言的使用不需要被批判,它是在某一时间段内,出于特定需要,年轻人群中出现的一种社交语言。个体化应用不必在意,但我认为,一些具有公众传播影响力的文本,以及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的言论表达中,最好不要使用这类用语,即便采用,也应在括号中注明其规范表述。

一直以来,汉语规范化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现代汉语词典》也在随时代进步进行一次又一次修订,文字、语言走向规范,才能真正服务于文化传播。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和公众媒体,更应该主动承担起语言规范化的社会责任。

同时,我们也不必对“野生文学”的兴起产生担忧,这只是短时间内的一种流行用语。几年前的“喜大普奔”,有谁还会记得呢?

“废话梗”让我们迅速从低质量讨论中脱身

知乎用户 阿眼头

“废话”梗,本质上是出于网民对于低密度信息的一种嘲弄、解构或批判。

多数人在上网时,本来是希望获得高质量的信息交换的。即,我希望读到有价值的信息,也希望我发布的信息能被人理解。然而,低密度信息严重破坏了人们的体验,严重打击了认真讨论的积极性。在此之下,主动进行“废话”梗,有几种含义或者动机在里面——

一是表达对信息密度的不满。我认为你说的就是废话,但是直接骂你显得很不礼貌,我才用比较委婉的说法“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这句梗改编自“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本来具有赞扬的意义,因此,改编后的梗具有一定“明褒暗贬”的作用。

二是作为不愉快讨论的终结。我本来想进行严肃认真地讨论,但是当我发现,对方只顾恶意抹黑而罔顾事实、对方首先阴阳怪气破坏讨论的严肃性,从而导致后续的讨论必然陷入低质量扯皮时,我可以选择用“废话”梗暗示我想要终结讨论。例如,在对方进行一番漏洞百出的长篇大论后,你可以回复一句“但凡你这句话沾点边,也不至于一点边不沾”。

可见,“废话”梗可以帮助我们从低质量讨论泥潭中高效率地脱身。

“废话”也是一种反叛

百度百家号 钛媒体app

机智的网友们找出了很多经典作家或电视剧为“废话文学”背书。诸如,鲁迅的“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一百年前巴黎文艺界最有权力的女人格特鲁德斯坦的那句“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再如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台词。

文学大家们的“废话”或许另有深意,但这届年轻人的“废话文学”也自有主张。“废话文化”因其无厘头能让年轻人发笑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年轻人其实见识过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废话文学”——那些长篇大论但没什么实际用处的“爹味教导”,某些领导画出的大饼、职场pua的话术,无不是空洞且听完后毫无效益的,这与网络上的“废话文学”非常相似。

对“废话文学”的狂热,其实是年轻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叛。他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一种“更明显的废话”来反讽真实世界中存在的伪装成真理的废话。

年轻人的反抗方式不是常规的激烈反抗,而是以一种“娱乐化”的方式,对不满的现象和行为进行嘲讽。

记者手记

“梗”虽好玩,切忌“贪杯”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先生在《秋夜》中的一句文学名言,也被年轻人开玩笑说是“废话文学”的代表。然而,在大家手笔中,它却是以物言志、体现孤寂心境的神来之笔。况且鲁迅先生提倡写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废话文学”也好,曾经掀起跟风热潮的“凡尔赛文学”也好,方兴未艾的各类缩写也好,都是网络世界中年轻人的狂欢。可以说这是一种各类语言形式百花齐放的现象,它让人们看到了这届年轻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也展现出年轻群体以娱乐、戏谑的乐观态度,主动对抗无聊的心态。

正如专家学者所说,任何一种网络语言、文体,都以迅猛的势头出现,又以极快的速度消散。适度“玩梗”,跟随年轻人的节奏当一把“互联网弄潮儿”未尝不可,但要知道,任流行潮起潮落,规范化语言的力量和传统文学的美感,永不消散。

剩余:200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