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三行书的由来 -凯发网娱乐

励志名言 2020-05-01

最佳答案

在我国书法艺术的殿堂中,说到行书,书法界公认的有三篇,是神级的作品,是非常著名的。

第一篇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篇就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而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其中的第三篇,是宋代大文学家,大诗人,大散文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的作品: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人,祖籍栾城。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为苏黄米蔡,宋四家之首。

绘画学文同,开创了湖州画派。

堪称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全才艺术家。

公元1082年的寒食节,对于47岁的宋代文学家苏轼来说,无疑是凄凉的。寒食节,中国的传统节日,因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曾割股奉君的忠臣介子推而设置,古代在清明节前两日。

在这一日,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也叫冷节。

公元1080年,因为乌台诗案(本人以前有相关的文章做过介绍和描述)苏轼被贬至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这里是湖北省黄冈市,也就是当年苏轼被贬的黄州(现在这里有苏轼纪念馆)到了黄州之后,苏轼一家住在黄州城东的一个小山上。苏轼因喜读白居易的东坡诗,将此地命名为东坡。后来因为痴迷此地,便自号东坡居士,苏东坡之名也由此所得。

由于被贬官,职位低微,已无实权。当时的苏轼,生活十分困顿,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正是对此时的苏轼最真实的写照。然而困顿的生活并没有让苏轼消沉与在意,反而让他对生命的真谛与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彻悟。

在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苏轼作了两首寒食诗。后来苏轼抄录了这两首诗,即《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哪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第一首,以风雨中的海棠自况,感叹年华易逝。第二首,困守小屋,感叹朝廷君门深九重,家乡坟墓在万里,不免意冷心灰。

作为一个诗书画皆精的全能型艺术家,苏轼也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作品中。

通常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幽深无际的感慨,一寓于书;无可言说的意绪,物化为纸上墨迹;为我们展现了可观可读的意象,文学与书法的统一,技术与情绪的结合,人格魅力与艺术魅力的相得益彰,就是学问文章之气,就是宋人崇尚的意。

当苏轼谪居黄州,筑雪堂,号东坡,视海棠为知己,春寒苦雨,嗟叹不足,因以成诗。当其抄录旧作,书与诗悠然共鸣,正所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帖中字形时促时放,犹如天风海涛,起伏聚散,扣人心弦。旷达、超脱、寂廖、落寞、恬淡、苦闷、莫名之感,似乎都在帖中。有说不尽的内涵,道不完的蕴藉,因而称得上旷世杰作。

帖中的字大小悬殊,像“欲、惜、春”的轻灵与“哭、穷、途”的厚重,对比强烈,不计工拙,却恰到好处。

苏轼因为像拿钢笔那样拿毛笔,所以字形宽扁,字距密集,容易产生压抑之感。而帖中“年、中、苇、纸”四字的长豎画,分割了空间,调整了节奏,丰富了形式感,实现了视觉上的平衡,堪称字眼。

当然这种巧妙,来于自然,犹如天成。如果事先经营设计,则必有斧凿之痕,那就会因为是工艺性太强而称不上玄妙的艺术了。

钱穆说,若论书法,非通中国人文之妙,宅心之深,则又何以言书法?苏轼自己说,我书意造本无法。其实苏轼的书法有法,他的法在于对王羲之,颜真卿,杨凝式等人的继承,更在于人文之妙,宅心之深。也就是他的品德、胸襟、修养、气度和天才。

天下第三行书的由来

剩余:2000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