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故事 -凯发网娱乐

励志人物 2020-05-01

最佳答案

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岛屿客人(visitor_on_island),欢迎关注。

广州市天河区岗顶地铁站出站口 摄影/初六

近9年后,我再次到访羊城。在去广州之前,我先去了一趟深圳。距离我上次去深圳也不过半年时间。

广东的疫情在境外3月集中爆发之后加重,成为国内少数几个受人关注的疫情严重地区。其中,广州越秀区和白云区刚在4月初双双上调至中风险区,深圳宝安区也在湖北、武汉解禁后上调至中风险区。我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去了广深。

在深圳受到了一份款待

4月12日,我确定了广深的面试行程,订好了14号的车票和15号至18号在广深的宾馆。受疫情影响,国内的酒店宾馆住宿价格都普遍下降,即便是在像广州天河和深圳南山这样的市中心,酒店价格也不过每晚150元左右,甚至更低。打电话询问酒店情况,是否曾被征用做隔离点,他们都纷纷否定,同时感叹现在客流少,价格低。现在很多人还宅在家里,即便复工,也小心谨慎行事,更别提出远门住酒店了。

14日上午,我乘坐从南昌西出发的动车,于下午五点左右到达深圳北。上车前,妈妈千叮咛万嘱咐,让我做好防疫措施,穿雨衣,戴手套,就差戴护目镜、穿防护服了。车上斜对角有两个乘客戴着防护罩,可以遮挡太阳的那种,淘宝一个10元左右。看来,小心谨慎的不只我一个。全程不敢摘口罩,一口饭也没吃,只吃了一点自己带的干粮。

出站时已是傍晚,我轻车熟路地坐地铁到竹子林直奔酒店。

深圳地铁 摄影/初六

时隔半年又到深圳,对深圳若干区都已经很熟悉了。然而,每次都是去不同的方向。第一次去宝安,第二次去龙岗,这一次是南山。到了宾馆,想到第二天上午九点半才去面试,不如先去找找小伙伴好了。事先并未想到打扰任何一位在深圳的朋友,一时之下确乎有点仓促。没想到,研究生同班好友诺宝立刻就答应了,我一激动就商量好放弃宾馆,去她那儿过夜。虽说深圳只有广州的三分之一、北京的八分之一面积,从南山到罗湖还是坐了四十分钟地铁。我一路蹦跶到了同学的单位。深圳历史短暂,经济发达,到处都是商圈。很快,我们就找到附近一家粤菜馆吃晚饭。晚饭中,我们打开话匣子,我最近的话痨功力又有了长进,东拉西扯地聊。不过大抵围绕同学和工作。

毕业后,大家都各自忙碌于自己的工作,不在一个城市,联系也少了很多。即便在同一个城市,也很少相聚。看着朋友圈里两个在北京工作的同班同学3月出游的照片,还是有几分羡慕。

诺宝的单位宿舍距离单位不远,打车5分钟就到了。的士司机很遗憾这次没能拉到大单。她单位宿舍在罗湖区古玩城内,防疫措施也很严格。外地来深人员都要做好登记和体温测量等基本工作,但根据广东省卫健委的政策,不用隔离14天。我堂而皇之地住进了单位宿舍:一间一室一厅一厕的小公寓。一看到外观,就让我联想起儿时看过的无数广东本地人建的小别栋。曾听深圳本地的同学说,每个深圳本地人的梦想都是成为一个包租公或包租婆,收房租致富。房间内窗明几净,打扫得很干净整洁。我们聊了会儿,冲洗完毕很快就上床睡觉了。半夜4点半醒来,一时竟分不清自己是在什么地方。同窗好友的热情招待让我受宠若惊,一时感叹友谊万岁没错。

次日早上,我问诺宝的一个问题解答了我许多困惑。怎么做选择?怎么排序?她回答我说,自己毕业找工作那一年也曾问过闺蜜团这个问题。现在让她来回答,她给我的答案是:1.福利待遇 2. 个人喜好 3. 行业前景和职业发展。不知道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从曾经被怼到现在稀松平常

我的深圳之旅目的地是南方报业深圳记者站,位于南山侨城北的一座写字楼里。去年3月底,我在北京参加了南方报业校招的第一轮面试。不知是换了面试时间还是面试官的风格如此,我们那组六个人被怼的经历还历历在目。后来与其他面试同学交流,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面试官的压力。大概是压力面试吧,我们那组还特别被问到了最近关注的时政新闻。那个月我忙于写毕业论文,新闻都看得很少,时政新闻更别提。抛出的两个人大代表提案在面试官看来都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时政新闻。

一年后,我机缘巧合又看到了南方日报和南方都市报的招聘。我先在3月中投了南方都市报深圳记者站社会新闻记者岗,后投了南方日报深圳记者站采编助理岗。3月底南都深圳组织面试,当时深圳由于湖北解禁大量人员返深疫情严重,于是我放弃了。4月初又接到南日深圳的面试邀请,于是决定去赴这一面之约。

笔试和面试都在上午进行。笔试只有两道大题,一道新媒体采编,一道新闻评论写作。给出的新闻评论写作材料非常正面,是一段关于深圳市政府抗疫取得成功的报道。虽说是日报,但却让人有种茶壶里煮饺子有话说不出的感觉。我在标题上加了“但仍需警惕“四个字,写上了最近深圳市一些无症状感染者、境外输入病例和湖北返深人员的案例,并没有顺着材料一味歌颂。

自从去年6月在深圳实习写领导发言稿和活动稿,让我切身感受了一把体制内的宣传工作之后,我觉得我离这种类型的文章产生了强烈的距离感。用同班同学的话说:“就像是一个忸怩的文人。”

看南方plus的报道,虽是对接政府口线,但南日还是会报道一些实质性的新闻内容。hr说去年还有新华社的记者跳槽来了南日深圳。

面试六人一组,其中四个报考采编助理,两个报考新媒体总监。例行自我介绍,每个人谈一谈此次新冠疫情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我谈的角度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和防疫政策的不同。有一个男生谈的非常具体,他提到的国际资本回流和国际代工厂回流等问题,都是我想不到的。第一个回答面试的女生竟然是我认识的实习生的研究生同学,媒体圈真小。在回去的路上,她跟我说到了南方报业近年的经营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年年亏损,即便有盈利,还是亏损。传统媒体真的这么惨?

广州中大道289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摄影/初六

广州三日游

我在广州待了三天。

15号晚上,我马不停蹄地从深圳赶往广州。莫不是如此,说不定还能去见一眼这次参加志愿活动认识的两个深圳志愿者,哈哈。

出游能让人很快确定一些想法,环境的变更和新鲜事物的刺激,都会让人头脑清醒。我坐在动车上跟志愿者猫姐聊天,聊深圳的教育,提到一些老师上课还是非常传统,缺乏教学设计,身为高中语文老师的猫姐表示十分认同。

广州的防疫措施更严格。下火车,各种填表登记,测体温,好不容易才住进了酒店。毕竟越秀区还是中风险区呢,而且,那几天天河区暴发了一起一家10人7人感染的案例。让我不禁有点后怕。

第二天要参加广州的一所中学的编外考试,步行五分钟即可到达。第二天上午试讲,前一天晚上赶紧在线上约一对一培训。受了多次考试毒打的我,也开始学乖了。第二天一大早便起床,做ppt,计时模拟讲课,七点半下楼吃早餐,八点准时到达校门口。不远处花坛边上坐了个女生,我凑过去跟她聊天,得知她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来面英语教师岗位。我调侃说,应届应该试试深圳,不要错过机会。于是又从她那儿得知了深圳中学年薪40万的薪资待遇。简直可怕,我连呼“打扰了打扰了”,顺手就把消息转发了出去。

进校门,测体温,出示穗康码,洗手,进候考室,再洗手。什么都还没干,已经洗了两遍手了,再一次感叹广州防疫措施之严格。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扫码,记录行程,测量体温。虽然这招在广深本地人看来并不起作用,毕竟无症状感染者这么多,但还是让人感受到了阵势之大。

候考室门口的桌子上放着洗手液 摄影/初六

被抽到第一个试讲,试讲十五分钟,老师并不怎么抬头看我,闷头玩手机,只是偶尔抬头看一眼我或者ppt,也不严格把控时间,让人感觉放松。随后上楼去进行德育面试,抽到的题目是“如何理解教育是面向未来的”,随便扯了扯教综和新课改了事。旁边坐了个计时员,一旦超时就会被暂停作答。

这所学校的编外教师大概月薪税后10k左右,有单位宿舍,不知道是不是同工同酬。虽然远远赶不上深圳,性价比虽然略低,但考虑到不是长久之计,平台不错,而且目前也没法考深圳的正式编制了,机会很少,大多要两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

面试完松了一口气,自我感觉良好,把前一天一对一的老师思路照搬了上去。于是回宾馆睡觉,中午出门找咖啡厅继续备考第二天的笔试。

在广州街头 摄影/初六

广州给我最大的感觉,一是绿化好,这点跟南京很像;二是道路曲折,像上海杨浦一样多高架桥,道路弯曲从地铁就能看出来,以至于我常常坐错站。

我一蹦一跳地去找咖啡厅,最后在星巴克点了一杯卡布奇诺找位置坐了下来。广州天气炎热,路上许多行人都穿着夏装,但开了空调又很冷。

广州星巴克 摄影/初六

星巴克里也有像我这样来自习或办公的年轻人,但整体上人还是很少。我一边看书一边喝咖啡,处理微信上的事情,不知不觉就到了六点。

晚上我回到宾馆继续复习,其实预感第二天会考高考语文卷子,但我还是花了些时间背教综。高考语文卷子就临场发挥好了,古诗词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背完的。

结果第二天上了考场,果真考的就是高考语文卷子,中间还掺杂着教学设计和作文批改。一个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很快就紧张地过去了,还好写完了。考完,前面男生回头问我考得怎么样,我只回答写完了。受尽了校招媒体笔试毒打的我,终于练就了半小时900字的功力。

回去等成绩,一个星期内公布,收卷的老师对我们说。我们很快就离开了校园。下午,我接着去了趟留学中介公司。我再一次感受到广州道路的曲折。

在广州街头 摄影/初六

留学中介离我住的地方不远,半小时到达。谢天谢地。先后两个咨询师接待了我,一个介绍英国留学,一个介绍香港。忽然我得知现在还能申请九月入学的香港硕士。不禁心里欢呼。这样,我又可以节省一年时间了。而且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还能通过中介参与研究课题,弥补科研短板,请的还都是海外名校的教授。接待我的第二个咨询师是广州本地人,本科在英国曼彻斯特读商科,硕士在华威大学读管理,来做咨询算是很合适了。

我欢喜地回到酒店,开始询问在深圳的同学,深圳今年校招的情况,却不幸得知今年南山某教育集团旗下某校只要了本硕双清北的毕业生。看来自2018年深圳教师待遇上调之后,梦想去深圳教书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了。但对照自己,似乎也没资格说别人,都彼此彼此。

由此就很佩服毕业时选择去云南做选调的一位同学的想法。不为高薪不为一线城市户口不为将来的房车,不为职业晋升,只是去做一个普通的村支书。

今天我在微信号里看到一篇新闻稿,讲到类似于人大附中、深圳中学、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在生源上的争夺。其中有一个留言说,清北的毕业生去当中小学老师然后把学生也送进清北,这一切都是为了啥。一时语塞。若不是冲着待遇,有多少清北名校的毕业生会选择去教中小学?在深圳,随处都可以听到“当老师稳定”“因为深圳教师待遇好所以来当老师”的论调。然而深圳本地的教育基础并不十分扎实,相比于北上广尚有差距。据深圳当老师的同学介绍,也许理工类学科会有显著进步,但像中文历史政治这样的文科,进步缓慢,难以快速见效。很多老师还停留在只要讲好知识点,按照ppt照本宣科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阶段,也没有教学设计和知识储备可言。甚至学生的思维相对也是比较固化的,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老师讲课外的东西就是没有在好好上课。他们虽然懂事用功,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不禁让人唏嘘。而很多清北名校的毕业生又无法理解学生为什么不懂这么简单的知识点,get不到他们的困惑。那篇稿子里采访了一位教育学者,他说“把普通学生送进清北等名校才是教师的真本事”,深以为然。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分配似乎成为了在线教育公司的事情。

晚上,我在报刊亭买了一份南方日报,坐地铁冒险去了越秀南方报业所在地。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摄影/初六

努力寻找那个无数次在各种照片上看到的角度,拍下了它,作为一种朝圣。无论现在如何,过去曾经是很多人梦想的起点。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门口 摄影/初六

一个戴着口罩的女人路过门口,正在低头看手机。她不小心进入了我的取景框,配合着黑夜里闪烁的“南方周末”led屏,十分融洽。我走上过街天桥,在天桥上拍下了上面的那张照片,照片里有南方报业、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大概在这栋建筑群的另一面,就是常见的照片里的景象了。心想着,刻说不定几个实习时候的编辑记者大概还在报社里加班,但我没有再往里面走了。看看就好。拍下发在家群里,配上文案“广州知名景点打卡”。老妈说:“那是你心目中的广州知名景点,我们从来不去。”

老妈不仅不会去广州中大道,甚至连沙面也没有去过。她对广州的印象还停留在老年人常去的越秀公园。

第二天一大早,我才知道广州的旅行社大都没营业这件事儿。而且,由于疫情复弹,广州原先一些已经开业的景点也在陆续关闭之中。我火急火燎地赶到广州三大老区之一的荔湾区,参观了陈家祠。

陈家祠外景 摄影/初六

陈家祠是清代的一个宗祠,也是陈家书院的所在地。占地面积不大,只是一个三进三出的院子。大门口原来有一个水塘,正在修复中。广场上东西两侧还有为清代考中科举的人建的旗杆。

陈家祠雕饰符合岭南特色,建筑也充分体现了岭南风格。

从陈家书院往外看广场 摄影/初六

陈家书院大门上的门神 摄影/初六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的雕画 摄影/初六

三进三出的院子很快就逛完了。因为疫情,也没有多余的展览,东西两侧的房间都是大门紧闭。

接着我去了沙面。沙面其实是一个岛,也在荔湾。这里的建筑风格比较欧式。在宋元明清时期为国内外通商要津,鸦片战争后沦为英、法租界。

沙面岛建筑群 摄影/初六

这些建筑大都现在变成了商铺。整个岛不大,道路笔直延伸开去,20分钟可以从一端走到另一端。绿化确是极好。

春天沙面岛的花坛 摄影/初六

有市民在花坛边休息玩耍,还能见到骑自行车的爸爸载孩子驶过。

戴口罩的爸爸载孩子骑自行车经过 摄影/初六

这一幕多么有生活气息。

最后我去了越秀区的东山口。那里有几个学校,道路很狭窄,有一些书店。我在一家书店门前驻足,进去逛了一圈,看到了一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女孩,18岁之前从未上过学,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名校,之后通过学院派路径实现阶层跨越的故事。算是个教育励志故事。

疫情下的广州虽然防疫严格,哪儿哪儿都要打卡测体温,连公交车也不例外。但是街道上仍然人头攒动,一点也不影响人们外出上班的步伐。

曾经有人跟我说,深圳是一座宜居的城市。后来我对深圳有了更多了解之后,对此表示认同。广州文化教育医疗资源集中,面试的学校不远处就有一个中大附属医院。但是近年来广州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其它三个一线城市。听广州本地的同学说是亚运会背锅,但广州本地缺乏自己的互联网企业也显而易见。

广深之行很快就落下了帷幕。9年前我第一次到访广深,在广州体验珠江夜游,去新港西路的中大老校区游玩,住在深圳福田,去深圳欢乐谷玩。但往前追溯,小时候去深圳锦绣中华民族村。这些经历构成了我对广州和深圳的全部印象。本科的时候常想去以后去广州发展,那时候还未想去深圳,总觉得是文化的荒漠。现在到了硕士毕业,一切看淡,但还有一颗尚未稳定的心。还要折腾多久呢?

南国故事

剩余:2000
上一页:
下一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