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知道的经济学二三事 -凯发网娱乐

励志创业 2020-05-01

最佳答案

@善用网文 读书提升认知,知识改变命运

01

只要你喜欢研究经济问题,你随时可以成为经济学家。

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在74位获奖者中,只有27位经济学博士,其余的是哲学博士(16位),数学博士(7位)。

以及物理学、工学、法学、社会学和理学博士等,还有人压根儿就没有博士学位。

据说,史上第一位经济学家是法国医生魁奈。

他出身农民家庭,自幼喜好医学,16岁开始做学徒学习医术,24岁正式挂牌外科医生。

因医术高明,魁奈最终成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及其情妇的常任御医。

魁奈成为御医之后,入住凡尔赛宫,经常寓所中举办沙龙,高谈阔论法国的经济和贸易问题。

路易十五也经常跑过来参与,吸收御医的经济思想。1758年,魁奈64岁,发表了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经济表》。

魁奈之后的漫长岁月,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原因是,18世纪的欧洲,大学里没有经济系,政府也不开办经济研究机构,想做经济学家,只能自己先解决吃饭问题,之后才能有闲情逸致研究经济学。

如此看来,经济学当初是和哲学、艺术一样不能当饭吃的阳春白雪。

如今,经济学落入寻常百姓家,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

只要是个人,只要会点数学,只要肯努力,就可能成为经济学家。

今天分享的书籍《经济学江湖事:一部极简经济学史》就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像聊八卦一样聊聊西方经济学史。

02

一、经济学为什么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的问题由来已久。

毕竟要活着就要吃饭穿衣,这就避免不了财富从哪里来和财富如何分配等问题,古往今来很多有思想的人都思考过这些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演变和知识的积累,有一天,有一位叫“亚当·斯密”的伦理学教授首先成为“集大成者”。

据说他几乎集成了前人全部的思考,并经过各种参考、借鉴和创作,完成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在这本书中,亚当·斯密为后人奠定了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高歌自由市场价格机制(“看不见的手”)的神奇力量。

呼吁政府要做“守夜人”“看门狗”,只要保证国家安全、私人产权和契约执行即可,其余的什么都不要管了。这叫做“自由放任”。

03

19世纪70年代,“边际三杰”将独门炸弹扔进了经济学的阵地,炸死了古典经济学家们深信却一直糊涂的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

他们树起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大旗,并把古典经济学轨道从总量经济研究扳到了个体行为研究的道路上来。这叫“边际革命”。

以边际革命为开端,以马歇尔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为马首,以其追随者为阵营,这叫作新古典经济学。

马歇尔将以前宏观大气、包罗万象的“政治经济学”改成了只关注微观个体在市场中最优化决策行为的“经济学”。

多年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给世界来了当头一棒,全世界都在自由主义的火车上晕头转向。

凯恩斯三下五除二、干净利索地撬了轨道,终结了自由主义火车的道路,将大家情愿不情愿地赶到了干预主义的火车上来。

不管怎么说,好歹在每个阶段,经济学都只有一个名字,那为什么分成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并列的名字呢?

这要感谢“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1915—2009),他是麻省理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二战后,应学校邀请写一本足以不让学生上课睡觉的教材,于是,《经济学》(上下册)在1948年横空出世了。

这个教材其实就是个合成品。

上册是讲求自由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讨论市场机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涉及消费者个体和生产者个体决策,取名为“微观经济学”。

下册是讲求政府干预的凯恩斯经济学,主要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涉及经济总量的决定,取名为“宏观经济学”。

这两部分彼此毫不相干,各自带着各自的基因,宣扬着互相矛盾的经济理论。

萨缪尔森这种做法被称为“折中”,他是把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揉在一个派里,不再是纯粹的苹果派或者橘子派,而是折中了两种味道的产品。

1948年至今,大学里的经济学教材沿用的都是这个体系。

很快,经济学家们重新将个体决策融入到宏观经济模型中,走上了宏观微观融为一体的道路。

这就是今天高举自由主义大旗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高举干预主义大旗的新凯恩斯经济学。

微观宏观一体化的研究生教材已经出现,但本科教材仍然沿用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折中体系,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这大概是因为,宏观微观一体化模型超越了本科生的接受能力,而有能力撰写本科新教材的大神尚未诞生吧。

04

二、凯恩斯和哈耶克的战争

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主义像一剂神药,激醒了沉睡的力量,歌舞升平、国富民安的盛世来临。

然而到了1971,盛世开始结束。

紧接着到来的价格上涨和失业率大增,狠狠甩了凯恩斯主义一记耳光。

经济颓势唤醒了人们对政府干预的不满,也唤醒了对个体自由力量的渴望。

此时此刻,蛰伏在奥地利小城的自由斗士哈耶克也在等待机会。

哈耶克曾经败在凯恩斯手下,最黑暗的时候已经过去,黎明已经悄然而至。

1974年,哈耶克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获奖的还有凯恩斯主义者缪达尔。

这一场颁奖礼是尴尬的:

哈耶克认为诺贝尔奖失却理论自由的天平,该奖根本不该存在;而缪达尔则谴责委员会将奖项授予“反对派”哈耶克。

随着80年代里根入主白宫的步伐,自由主义大旗迎着风展开,凯恩斯主义者备受冷落,在理论舞台和政策实践中节节撤退。

里根上任之后,放弃需求管理,为供给侧注入能量,降低税率,放松管制,释放自由市场的力量,经济出现了持续增长。

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主义看似被自由主义所埋葬。

05

然而,凯恩斯主义真的烛尽光穷,成为记忆中的一丝云烟吗?

仔细看看里根总统的“星球大战”计划和庞大的赤字规模,那似乎是顶着哈耶克的行头,唱着通过扩张国防开支增加总需求、促进就业和产出的凯恩斯大戏。

加尔布雷斯的评价更加令人玩味:“这是由不真正理解凯恩斯,对他持批评态度的人完成的。这就是不由自主的匿名凯恩斯主义!”

自此,进入了后凯恩斯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对凯恩斯和哈耶克的理论进行折中,循着凯恩斯和哈耶克当年大战的路线,逐渐分化为“咸水派”(位于美国东西海岸的高校)和“淡水派”(位于五大湖附近的高校)。

前者更趋向凯恩斯,后者更趋向哈耶克。

两派之争一直持续到今天,他们的名头分别是“新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未来的历史将会有新的英雄继续书写。

书中还讲述了熊彼特、弗里德曼和其他多位经济学大神的生平和贡献,介绍了出产过6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全世界最牛小镇黑斯廷斯,还八卦了为什么对于经济学家来说,活的长很重要。

如果感兴趣,也推荐你继续阅读这本书。

关注 @善用网文:每个思想,都会发光!

读书提升认知,知识改变命运!

你应该知道的经济学二三事

剩余:200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