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书评秩序与异端:社会与个人原乡的平衡 -凯发网娱乐

励志创业 2020-05-01 14:34:00

最佳答案

文/嵐尘

《异乡人》书籍外观

阿尔贝·加缪

引言

《异乡人》,又名《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经典著作,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著作。这部作品作为“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缪的代表作,通过对主人公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的塑造,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深刻讨论了独立个人与社会的种种礼俗之间的矛盾,在荒谬中给人警醒,在冷漠中给人深思,促使我尝试以一种俯瞰的眼光审视社会的秩序,思考置身于其中的我们如何找寻到趋于个人与社会平衡的原乡。

部分一

内容概要

《异乡人》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讲述主人公默尔索犯下罪行和遭受审判的经历。

第一部分起始于主人公默尔索的母亲去世,终结于他在沙滩上失手开枪杀死其朋友的仇敌。在这之间默尔索还有着种种由他拒绝矫饰自己行为个性而产生的、与普世价值观不符的行为,例如母亲去世隔天就和女友去看喜剧电影、激化朋友与妻子和仇敌的矛盾等。

第二部分则主要讲述了司法机关及世俗群众对默尔索的定性及审判。在这场浩大的审判中,法官和其他审判者一再强调默尔索在母亲去世后的种种反常行为,以及他对外物冷漠、几乎毫不辨别普世是非的态度,竭力想要以此证明默尔索的卑劣人格,却忽视了命案本身。而自始至终,默尔索始终以一种冷漠、藐视外物的态度对待这一切针对他的审判,进一步彰显出他个性中荒谬、与社会格格不入但又真实自我的特性。

部分二

背景简述

作为承载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了解有关的背景资料对我们理解这部作品大有裨益。《局外人》酝酿于1938年至1939年,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在1942这部作品问世之前,加缪历经旧疾复发、因战乱而与外界弃绝的境况,对自身思想加以审视与超越,从而将产生的存在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思想融入了这部贯穿着荒诞的深刻作品中,在揭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不绝望颓丧,而引导人们奋起反抗,坚持自由个人真实和正义的一面。萨特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异乡人》就像一个经典文学版的硬汉侦探,不过,他追捕的不是罪犯,而是不羁的灵魂、人生的荒诞与虚无。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而以此为基石,默尔索怪诞行为下对真实的深沉追求,对现实理性的执着把握精神才得以冲破表象,绽放出光彩。而这种默尔索个人表象与本质的不一致,同样造成了这部小说中更为主要和根本的矛盾——个人性格与普世秩序的矛盾。而我的思考也由“秩序与异端”、“个人与社会”这两个维度的矛盾而生,一方面延拓到更广的领域,一方面回归到我们个人的发展与价值。

部分三

感悟思考

当我怀着惊异初读《异乡人》时,其中的荒诞给了我深深的震动,主人公默尔索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思想行为不符常理,与异己社会格格不入的失败者,纵然外界对他的审判确有不公和诋毁之处,但他终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异乡人,进而便引导我产生了如何才能使默尔索这一类社会上的无处栖身者回归到普世价值的“原乡”上来的问题。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经历了对这部作品的再品读和资料的查阅后,默尔索正面的性格特征渐渐变得清晰,我也对这部作品的主题和蕴含的思想有了深入的理解。这时我才发觉,默尔索并非一无是处,社会中的每个人并非都要成为普世价值下的复制品,法律也并非有权对犯罪者进行肆无忌惮的审判。正如默尔索所言“我知道这世界本无我容身之处,但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因此,思考缓和作品所反映矛盾的方式时,不能如最初单单从某一方面入手,而是需要在社会与个人、秩序与异端之间寻找某个趋于平衡的净土,从而作为所有“异乡人”能够有所归宿的真正原乡。

追溯这种矛盾的起源与普遍性,反观时间长河中许许多多特立独行的人物,也不难找到异乡人的影子。我们不妨这样审视,屈原对于家国的极端热忱与默尔索的极端冷漠对比鲜明,但他同样感到了来自社会各处过多的排斥,在追寻正义的道路上半途而逝,也未能到达他所向往的原乡;海子的极端浪漫与默尔索的极端现实恰恰相反,但他同样“站在痛苦质问的中心,被灼伤”,同样没有在以梦为马的使命中寻找到原乡的方向。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无论作为天才还是庸人,只要我们身处社会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小我与环境的矛盾,即自我价值追求,和社会前行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约束于方方面面的道德共识的不一致。这也就意味着,尽管我们不是默尔索那种彻底被排斥的异乡人,但我们同样需要找到正确处理上述的矛盾的方案。虽然许多关于此书的评论为默尔索打抱不平,对他加以一定的肯定;但在我看来,个体既然身处社会,要想实现自身价值,定然不能如默尔索一般格格不入,也不可被社会大流淹没,完全失去自我,不在拥有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勇气。那么,方案就在于寻找到社会与个人原乡的平衡点。

结合到我们自身的追求,要想成为建设新时代的主力军,可以归结到两个方面。首先,从社会的角度,我们应热切关注并积极参与社会的种种活动,与身边的人和周遭的环境建立起良好的联系,拥有符合时代大氛围背景下的正义感,选择性吸收成为社会共识的价值观,担负起特定的社会角色和对应使命,从而获取推动时代进步的动力,逐步构建起社会层面的归属感,成为自己范围更广、带有指导意义的原乡。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对潮流、舆论的一次次辨析中形成带有个人特色的价值判断和见解,保持并发展自身的爱好与特长,培养在主流基础上创新的思维,留给自己一片不受外界纷繁事物干扰的内心净土,将他们化为独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将这两者平衡,我们就能既得到社会层面的认可与成功,又拥有积极的内心情感体验和特立独行的个性。此时,社会的秩序便会与我们个人生活的秩序相符,个人思想中“异端”的成分也会化为社会创新与多元化的活力而被接纳。

结语

《异乡人》是一部独具特色而又十分深刻的著作,而基于其中的矛盾,联系自身的思考,以及朱苏力教授《为什么是天理、国法、人情》的讲座,确让我得到了一些或许不太成熟但获益匪浅的启示,也使我对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有了一定了解。阅读这类经典作品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思想上不断质疑、摒弃、攫取、重塑和升华的过程。或许我们不能时时站在普世价值的层面估量万物,不会成为掌控社会秩序的审判者,也不具备改革制度的先行者特质,但我们能磨砺我们的人格,去寻找一个平衡点,既符合社会的道德感,亦于内心留一份特立独行的净土,在外界与内心的原乡里蓬勃成长。

异乡人书评秩序与异端:社会与个人原乡的平衡

剩余:2000
上一页:
下一页:
网站地图